重點解析金句
孫子曰:“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第六講、 謀攻篇:上兵伐謀,不是說打仗要用計
這一講是《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的第二講。
上一講我們說了,“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一講,我們就專門講“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怎么樣能夠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呢?孫子這里講了四句話,叫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上策是伐謀,然后是伐交,第三才動刀兵打,最糟糕的就是攻城。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去干攻城的事。
上兵伐謀
“上兵伐謀”這四個字,我想每個人都非常地熟悉了,就是打仗要用計謀嗎?不對,這是對《孫子兵法》誤解最多的一句話了。上兵伐謀的意思是伐掉對方的計謀,伐是謂語,謀是賓語,伐掉他的謀,也就是說要打消掉他的計謀。
怎么伐呢?
· 一種是伐掉他主謀的人,讓他丟掉了主心骨,就沒法打了,沒人出主意了。
· 第二是伐掉他心頭的念想,讓他自己不想打了。
這就像我們看那個電影《盜夢空間》一樣,把他腦子里面想打仗的那個念頭給他拔除了。所以上兵伐謀的目的是要把戰(zhàn)爭消滅在萌芽階段。
第一種就是伐掉他主謀的人。 這個案例是講東漢的開國名將寇恂,去討伐一個擁兵萬人的叛將高峻,之前打了一年都打不下來??茆筌娨坏剑呔团闪塑妿熁矢ξ淖鳛槭拐邅硪?,寇恂二話不說,把皇甫文直接推出去就斬了,然后讓他的副使回去告訴高峻:
“他的軍師沒禮貌,已經(jīng)被我殺了。如果他要投降,趕快投降;如果不想投降,那就固守吧,看看能怎么樣。”
高峻馬上就投降了。
寇恂手下的將領們就看不懂這是什么高招。皇甫文是軍師,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你怎么也不問他一句就把他斬了,然后叫高峻投降,他就降了呢?
寇恂解釋,皇甫文是高峻的軍師,高峻派他來就是來探我們的虛實的。
“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
如果留下他,放他回去,皇甫文一路來觀察我們,他就已經(jīng)想好了怎么跟我們打了,回去他倆就商量,定計來對付我們。我把他殺了之后,高峻就沒了主心骨,他就嚇破了膽。這就是上兵伐謀,他伐掉了高峻的謀,這個謀就叫皇甫文。
折沖樽俎的伐謀
第二種伐謀是伐掉他的心頭念想,這個案例就是成語折沖樽俎。 意思是在酒桌上就把敵人的百萬雄兵給退了,這個是春秋晉國和齊國的故事。
晉平公想攻打齊國,就派范昭做使臣去探聽虛實。齊景公高規(guī)格地設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就說,我想討國君杯中的酒喝,行不行?
齊景公說:“這有何不可,來人,把我杯中的酒倒給范先生。”侍者把齊景公杯里的酒倒給范昭,范昭一口就干了。
干了之后,侍者正要給雙方斟酒,齊國的大臣晏嬰就說,且慢,給國君換一個新杯子。范昭就不高興了。又接著喝了一會兒,范昭假裝喝醉了,說:“我想跳個舞,給我奏成周之樂。”這管音樂的太師很冷淡地說:“你要這音樂,我們這兒不會奏,沒人會演奏。”
類似幾個來回的切磋,搞得范昭非常沒面子,很不開心地回去了。酒宴結(jié)束之后,齊景公就問晏嬰,大國來使,你們弄得人家很不舒服。
晏嬰說,他就不是來舒服的,他就是來挑事的。他要咱們國君杯中的酒,這是挑釁,是試探,是要亂我們的尊卑。
所以我給你把杯子換了,就是不跟他喝一個杯子里的酒,以免亂了上下尊卑。他跳舞要奏成周之樂,這成周之樂是天子之樂,我們諸侯國是沒有資格演奏的,他偏要亂來,所以太師也不給他演奏。
范昭回到了晉國,向晉平公匯報說,齊國不能打,我想侮辱他的國君,被晏嬰識破了,我想亂他的禮儀,又被管音樂的太師給識破了,所以齊國有賢臣,不能打。
晉平公去探虛實,探完之后很實。前面我們講十二詭道的時候講過“實者備之,強者避之”,一探虛實很實很強,就不要打。 所以這就是晏嬰和太師在酒宴上,上兵伐謀, 折沖樽俎的故事。
其次伐交
伐謀是要伐掉他的計謀,伐交就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壞他的外交,絕了他的外援。
戰(zhàn)國的謀士合縱連橫,蘇秦、張儀都是干伐交的活。張儀伐掉楚懷王和齊國的外交聯(lián)盟,就是一個伐交的典型案例。
楚懷王是合縱抗秦的盟主,又和齊國結(jié)盟,這時他的勢力在秦國之上了。秦國的丞相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lián)盟,訪問楚國,引誘楚懷王,說如果你跟齊國絕交,和秦國結(jié)盟,秦國愿獻出桑榆之地六百里給楚國。
楚懷王這時候就忘了本謀,為利益所牽引,馬上就派人去跟齊國絕交。絕交了之后,又派一個將軍去秦國接收桑榆之地。張儀稱病不出,不見。
楚懷王還檢討自己,張儀丞相是不是不信我?他再派一個勇士去齊國,當面辱罵齊王,讓全天下都看到他跟齊國已經(jīng)徹底鬧翻了,來取信于秦國,取信于張儀。
齊王莫名其妙就受到這么大的侮辱,勃然大怒,不僅跟楚國絕交,而且馬上轉(zhuǎn)頭,他先去跟秦國結(jié)盟了。
這時候張儀病好了,接見楚國的使臣,兌現(xiàn)承諾,給楚國桑榆之地六里。之前答應的是六百里,這時候只給六里,少了兩個零。楚懷王被騙了,惱羞成怒,發(fā)兵攻打秦國。但是沒有齊國聯(lián)盟,他哪里打得過秦國呢?楚國大敗,從這一次楚國就衰落下去了。
伐交還有一個標準戰(zhàn)術(shù),叫做殺使伐交,兩國競相用外交手段拉攏異國,殺掉競爭對手的使臣,逼迫目標國和其結(jié)盟。 兩國競爭要拉攏一個國家,這兩國都派使者去那個國家的首都,就在這我們把敵國派來的使者給殺掉了,目標國跟那國沒法交代了,他就干脆只好跟我們結(jié)盟。這就是一種綁架,一種脅迫。
這種案例非常多,我講兩個最著名的。
第一個案例是楚漢相爭時,淮南王英布作壁上觀,就看項羽和劉邦到底誰能贏誰,誰贏我就加入贏的那一方。
劉邦和項羽也都派出使者去拉攏英布,英布心里面已經(jīng)傾向于降漢,但是猶豫未決,還在跟楚國使者聊天。漢使隨何直接沖進去,一屁股坐在楚使上座,喝道:“淮南王已歸漢,你在這兒做什么?”
楚使大驚,驚慌中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馬上要逃走。隨何再喝:“不能讓他走了,殺了他!”英布被逼到墻角,不斷也得斷,當即殺了楚使,降了劉邦。
第二個案例是班超出使西域,招降鄯善國。 鄯善王開始很熱情,但突然變得冷淡了。班超一打聽,是匈奴使團也來了,鄯善王正搖擺不定呢。班超得想辦法幫鄯善王抉擇。
當天晚上,班超召集手下三十六名勇士,突襲匈奴使館,把匈奴使團全殺了。班超拎著匈奴使臣的首級去見鄯善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鄯善王這時候不歸順漢朝,他也跟匈奴那邊交代不了。于是下了決心,表示愿意歸附漢朝,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長安作為人質(zhì)。這就是班超殺士伐效的故事。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那么比伐謀和伐交更次一點的什么?就是其次伐兵,最后是攻城。
在動刀兵里面呢,最糟糕的就是攻城,因為代價最大。《孫子兵法》說,攻城是萬不得已之法,因為你要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這得三個月時間,挖戰(zhàn)壕,堆土坡,構(gòu)筑攻城陣地,又是三個月。久攻不下,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主將暴跳如雷,失去理智,哇哇叫著讓士兵沖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攀援而上,結(jié)果士兵被殺掉三分之一,城還是攻不下來,這樣的戰(zhàn)例比比皆是?!秾O子兵法》說,攻城的結(jié)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攻城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
民國名將傅作義,他一生最大功績是向解放軍獻出了北京城,讓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而傅作義最厲害的就是守城,他是民國守城第一人,成名作就是涿州之戰(zhàn)。
直奉大戰(zhàn),那時候傅作義在閻錫山麾下。敵方奉軍得勝,但是傅作義率一支孤軍守涿州城,內(nèi)無糧草,外援斷絕,但他就是不投降。奉軍五萬人攻他幾千人,攻了兩個月,攻城總指揮張學良,飛機大炮燃燒彈各種狂轟濫炸,恨不得把涿州都轟平了,傅作義還在守,奉軍一沖上去,就被他打回來。
張作霖因此大為惱火,親自上陣指揮第七次總攻擊,他可沒下令士兵像螞蟻一樣攀登城墻,他要給傅作義整點高科技,命令向城內(nèi)發(fā)射了五百發(fā)毒瓦斯彈。他以為這回可以如入無人之境了,誰知步兵一攻城,城上依然槍炮齊發(fā),還是拿不下來。
這回張作霖也服了。說咱不打了,圍起來,餓死他!這時候閻錫山看到也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指示傅作義議和,傅作義接到上級指示,這才和張學良簽了合議,開城投降。
本講小結(jié)
這一講,我們講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首先不是戰(zhàn)法,而是不戰(zhàn)之法;不是戰(zhàn)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
在下一講,我們就要講,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這就是戰(zhàn)爭的兵力原則。
劃重點
如何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呢?孫子提出了三種方式: 1.最佳的方式是“伐謀”,就是伐掉對方打仗的念頭。伐謀的方式有兩種:第一,伐掉他主謀的人;第二,伐掉他的心頭念想。 2.次佳的方式是“伐交”,就是破壞他的外交,絕了他的外援。 3.最次的方式是“伐兵”,就是攻城。這種方式代價最大。
關鍵詞: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