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中國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歲時就漫游各地,投梁肅,謁杜佑;后又結(jié)交顧況,師從韓愈,還求見江西觀察使李巽,作書獻文,希圖薦舉,未成。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湜在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不第。他廣為交游,與白居易、李翱、劉敦質(zhì)等人往來。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湜考中進士,歷陸渾縣尉、工部郎中、東都判官等職。他與李翱都是韓愈的學(xué)生,與韓處于師友之間。李翱發(fā)展了韓文平易的一面;皇甫湜則發(fā)展了韓文奇崛的一面?;矢浽陉U述韓愈反對因襲、主張獨創(chuàng)的理論時說:“夫意新則異于常,異于常則怪矣;詞高則出于眾,出于眾則奇矣。”。三年,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與牛僧孺、李宗閔直陳時政得失,無所避忌,受考官賞識,被出為陸渾(今河南嵩縣)縣尉。此案還連累了湜的舅父翰林學(xué)士王涯,亦被貶為虢州司馬。次年,湜遷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職。此間,湜與韓愈、李賀等人過從甚密。八年,湜回睦州故里。
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愬召為幕僚,赴襄陽任職,次年五月罷鎮(zhèn)。至十五年,他困頓江陵府公安縣。其間,韓愈被貶潮州,柳宗元貶死任所。師友的坎坷遭遇,使他一度徬徨、苦悶,感到悲哀和憤慨。唐穆宗長慶元年(821),湜被斥逐到吉州(今江西吉安),與主張改革的張弘靖、張儇、楊敬之甚相投機。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應(yīng)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逢吉之召,為幕僚,至襄陽視事。直至唐文宗
大和二年(828)十月罷鎮(zhèn),回到洛陽,常與白居易往來相訪。六年至七年,湜任工部郎中。八年,因酒后失言,數(shù)忤同列,求分司東都,至洛陽。因未升遷,官俸微薄,十分窘迫,入冬后竟至于“門無轍跡,庖突無煙”。東都留守裴度卑辭厚禮,召湜為留守府從事。次年,裴度重修福先寺,欲請白居易作碑文。湜聞訊大怒,說:“近舍湜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裴度謝請之?!皽浖凑埗肪?,飲酣,援筆立就”,計3254個字,裴度重酬之。此后,他寫了最后一篇文章《諭業(yè)》,總結(jié)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理和經(jīng)驗,便歸故里。死后葬縣南30里。有《皇甫先生文集》傳世。今傳有《皇甫持正文集》六卷,文三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