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始計篇:“計”是優(yōu)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析
重點金句解析
孫子曰:“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第二講、始計篇:“計”是優(yōu)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析
這一講我們正式進入《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主題就是“計”。這一篇位于《孫子兵法》十三篇之首,可見它的重要性?!队嬈分?要講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
第一個層次是《計篇》的主題,到底什么是“計”。你對孫子兵法里“計”的理解,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第二個層次講詭道,孫子一共講了12條詭道。《始計篇》我們會用兩講來講。這一講,我們先講第一個層次的內(nèi)容,什么是“計”。對《孫子兵法》的“計”字,很多人都誤解了,大部份人都會說是奇謀巧計。
中國歷史上最會用計的人是誰啊?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都說是諸葛亮。 但是按照《孫子兵法》對“計”的定義和標準,《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計”是不合格的,而且他每次都被司馬懿計得死死的。
1.“計”是計算,是指優(yōu)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不是計謀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太反常識了。 因為《孫子兵法》里面的“計”不是計謀的計,或者說首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計算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五件事,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七個科目,分別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第一,“主孰有道”,問國君是不是有道,就是看國君和民眾是不是上下一條心;
第二,“將孰有能”,是比較誰的將領(lǐng)更有本事,更有軍事才能;
第三,“天地孰得”就是比較天時地利到底誰占優(yōu)勢;
第四,“法令孰行”,是指雙方的軍法、法令誰更加嚴明;
第五,“兵眾孰強”;
第六,“士卒孰練”,這兩個是一個意思,就是誰的士兵更加強悍,平時的訓練更加完備;
第七,“賞罰孰明”,跟前面的“法令孰行”意思差不多,就是軍法賞罰是不是嚴明。
這就相當于現(xiàn)在咱們寫方案,要分析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這四個維度?!秾O子兵法》一上來就講“五事七計”,充分的計算比較敵我雙方。
拿破侖的時期,普魯士的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寫了一本兵書叫《戰(zhàn)爭論》?,F(xiàn)在軍事學界評價人類歷史上兩部最偉大的兵書,排第一的是《孫子兵法》,排第二的就是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
克勞塞維茨在《戰(zhàn)爭論》里面也講,計算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所以在打仗之前,你要詳細地去算。 計算的目的是什么呢?孫子說,是為了知勝,就是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勝,有沒有勝算。有勝算我就打,沒有勝算我就不打。這和我們平時投資做項目意思是一樣的,首先要計算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定有回報才做,計算分析下來沒有回報或回報不高,就不能做。
所以說《孫子兵法》首先不是戰(zhàn)法,而是不戰(zhàn)之法。首先不是戰(zhàn)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
在《始計篇》里還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話,叫
“多算者勝,少算者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大家經(jīng)常理解成算計得多才能贏。不是, “多算”不是說你算計得多,是你通過“五事七計”的計算,算下來你的分多,勝算大,你就能勝;如果算下來你的分少,那你就勝不了。
《始計篇》的第一句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句話的原意是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關(guān)系到軍隊和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得不認真研究的。
2.諸葛亮的“計”不如司馬懿
開篇我們比較諸葛亮和司馬懿,為什么說諸葛亮的“計”不及格,而司馬懿都每次把他計得死死的呢?
我們把魏、蜀、吳做一個對比分析:
司馬懿的魏國500多萬人口,60萬兵力;
吳國是200多萬人口,20萬兵力;
諸葛亮的蜀漢只有不到100萬人口,不到10萬的兵力。
你以10萬兵要去打60萬的大國,還要穿越秦嶺蜀道的崇山峻嶺,怎么打得過去?
但是每次都是諸葛亮發(fā)起戰(zhàn)爭,在完全沒有勝算的戰(zhàn)爭中,為了一個夢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蜀國的青壯年都跟著他倒霉。
司馬懿就算準他糧食能吃到什么時候,每次不跟他打,高掛免戰(zhàn)牌。 最后在五丈原,即使諸葛亮用送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來羞辱他、激將他,司馬懿還是不為所動,還是高掛免戰(zhàn)牌,結(jié)果是諸葛亮自己抑郁而死,死在了五丈原。
所以《孫子兵法》的“計”是計算的計,不是諸葛亮的奇謀巧計。如果論奇謀巧計司馬懿是不如諸葛亮的,但中,天下是要靠道、天、地、將、法來得的。 首先是道,是軍民一心,是政治,是國家實力。 不是說本來你打不贏的戰(zhàn)爭,有了《孫子兵法》你就能反敗為勝,明擺著打不贏的仗,你精通兵法,也不可能把它打贏了。
所以學兵法,首先要認識到“兵法不是萬能的”。
3.復盤長平之戰(zhàn),“計”該什么時候用?
“兵法不是萬能的”,那兵法該什么時候用呢?
就講戰(zhàn)國時期趙括紙上談兵的長平之戰(zhàn)。 秦國和趙國在長平打了一仗,最后活埋了趙國40萬投降的士兵。加上之前戰(zhàn)死的5萬人,趙國一下?lián)p失了45萬人。趙括成了千古罪人,他自己也死在戰(zhàn)場上。
現(xiàn)在,我們用《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對這場戰(zhàn)役做一個復盤。
戰(zhàn)爭開始是秦國攻打韓國,跟趙國沒什么關(guān)系。韓國頂不住就割地求和,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要求秦國撤軍。
上黨郡守馮亭不愿意投降秦國,就派了一個使者來找趙王說,我們上黨人民都不愿意跟秦國,愿意做趙國的人民。然后趙王就笑納了,趙王覺得上黨郡愿意加入我們趙國,沒問題。
我們用《始計篇》的五事七計比較。第一事就是“道”,秦王和趙王誰更有道?這個“道”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雙方誰的政治更好;
第二,戰(zhàn)爭的正義性,誰更占理;
第三,《孫子兵法》里說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就是人民和國君的意見一致,上下一心。
秦趙兩國的政治我們就不比較了,戰(zhàn)國都不是什么好政治。但是誰更占理呢?顯然是秦國更占理,因為上黨郡是秦軍將士浴血奮戰(zhàn)打下來的戰(zhàn)利品。
上黨郡是韓王割讓給秦國的,韓王有權(quán)力割地。馮亭是上黨郡的郡守,用今天的話說他是職業(yè)經(jīng)理人,職業(yè)經(jīng)理人怎么有權(quán)力處置資產(chǎn)呢?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趙王居然接受了,這個就叫利令智昏,更是虎口奪食。
我們讀書一定要代入自己。如果你是趙王,你應(yīng)該怎么辦?
首先,不該要的東西不能要。不應(yīng)該去接這個燙手山芋,那不是我打的跟我沒關(guān)系。在秦國打韓國的時候,趙王應(yīng)該怎么辦?他應(yīng)該出兵去援助韓國,避免唇亡齒寒。
結(jié)果上黨郡被秦國攻下來之后,秦國肯定要報仇,直接大軍就來攻打趙國,趙國大將廉頗就在長平設(shè)了防線和秦軍對峙。
現(xiàn)在來講,天時、地利是趙國占優(yōu)勢,因為秦軍是從外面打過來,趙軍是在本地設(shè)防,而長平的陣地是廉頗選擇的,這個地方肯定是對他有利。
但是廉頗選擇了堅守不戰(zhàn),為什么呢? 因為:
“攻則不足,守則有余”。
防守是比較容易的。秦軍是攻不過來的,但是要廉頗沖出去打敗秦軍也做不到的。
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等待、就是忍耐,就是熬。這種熬是熬什么?熬兩個東西:
第一是熬雙方的實力,你得有錢有糧,你才熬得起;
第二是熬看誰先犯錯誤。
所以等待是等什么?主要是等敵人犯錯誤,如果敵人不犯錯誤,那沒辦法,只能接著等。廉頗這堅守不戰(zhàn),一守守了一年多。
“將孰有能”上面,秦軍的統(tǒng)帥是王龁(hé),趙軍是廉頗。王龁是比不過廉頗的。
趙王本來想撿個便宜,結(jié)果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他挺不住了,就命令廉頗出戰(zhàn),他要解決問題。
這問題能解決嗎? 很多人看到問題就著急去解決,他就不知道很多問題當它發(fā)生了的時候,已經(jīng)沒法解決了。這就和現(xiàn)在企業(yè)做項目投資一回事,錢已經(jīng)投出去成事實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有問題想再拿回來已經(jīng)拿不回來了。
所以廉頗也知道只要出去戰(zhàn),肯定是必敗,廉頗就堅決不聽,不戰(zhàn)。
趙王很焦慮,一焦慮,秦國的反間計就發(fā)揮作用了。秦國的間諜在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好對付,秦軍最怕的是趙括。趙王本來就嫌廉頗膽小,他聽到這個謠言之后,覺得也對呀,現(xiàn)在就得大膽地起用年輕人,這些老頭子膽子太小了。然后,趙括就登場了。
趙括一換下廉頗之后,秦國一得到情報,馬上秘密地換將,就用白起換下了王龁。白起是誰?白起可以說是戰(zhàn)國時期的第一名將。在“將孰有能”上面,天平就向秦國傾斜了。
后面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趙括戰(zhàn)敗,40萬趙軍全軍覆沒。
本講小結(jié)
在這一講,我們核心講了 《孫子兵法》里面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是優(yōu)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是計算敵我雙方的全面的綜合實力的對比,來知道戰(zhàn)爭的勝負,來決策我該不該打。
比如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比較,諸葛亮從頭到尾就根本就不該打。長平之戰(zhàn),在最開始趙王就應(yīng)該幫助韓國一起抗擊秦國。等到趙括那個時候,用任何計謀都已經(jīng)沒有用了。
這就是計算和計謀的區(qū)別,“計”是計算,不是詭計。 那兵法里面有沒有詭計呢?就在第一篇《始計篇》里有一句話,“兵者,詭道也。”在計算之后,還是有詭計的。
又有哪些詭計可以供我們使呢?我們下一講,就來講兵法的詭計。
劃重點
孫子兵法》里面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是優(yōu)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析,是通過計算敵我雙方綜合實力的對比來決策自己該不該打。
關(guān)鍵詞: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