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曉出黃山寺

宋代 / 高翥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曉上籃輿出寶坊,野塘山路盡春光。

試穿松影登平陸,已覺鍾聲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釋解釋

籃輿:竹轎。

寶坊:對寺廟的敬稱。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曉出黃山寺》描寫了青水秀的春色同寺廟里沉靜肅穆的氣氛一比較,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自然心情更舒暢,興致愈勃發(fā),所以詩中處處透露了詩人的歡欣愉悅之情,以及對美好大自然的無限眷戀。

籃輿,及竹轎;寶坊,是對寺廟的敬稱。作者首句即點題,說明自己天一破曉便乘竹轎離開寺廟了。這里沒有申說留宿寺廟的原因,宋代和尚多有能詩者,有些使命還很大,作者也許昨夜是與黃山寺一位詩僧切磋詩藝,探討哲理,大有所得,余興猶存;出的廟門,又見一路春光撲面,春色宜人,因此格外高興。“野塘山路盡春色”一句,概括了下山途中的景物。這里作者之所以沒有細細勾勒野塘邊、山路旁的景色,是由于天剛破曉,景物尚在朦朧之中,不宜看得真切,加上作者又是乘坐竹轎,不比步行能駐足細賞。但一個“盡”字,見一路映入詩人眼簾的盡是明媚的春光,已足以傳達出滿心愉悅之情了。

山路曲曲,松林層層。從“穿松影”一語可見下到山腳,登上坦途,太陽已經(jīng)升起了。黃山寺已被層巒疊翠所遮,只從山顛云際隱隱約約傳來陣陣的鐘聲。山之高、林之密、路之遠,盡在不言之中。

下得山來,“平陸”的春光與“山路”相比,又有動人之處。頸聯(lián)“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寫出了春日田野風光的特征。一條小溪,蜿蜒曲折,碧波蕩漾;溪岸兩旁,郁郁蔥蔥,碧草吐芳。草在巖上綠,水在岸下綠,是水綠了草?還是草映綠了水?一片片菜花翻波涌浪,一排排楊柳婀娜多姿,菜花黃得濃,柳絲黃得淡,濃淡相間,深淺相配,協(xié)調(diào)和諧,宛如畫境,真可謂”撩人春色不須多”。置身于這生氣盎然的一片大好春光之中,誰人能不動情呢?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詩人在撩人春色的誘下,終于從竹轎上走下來了。他不滿足于“坐轎觀花”,而要拄上藜杖,漫步田野,細細地欣賞體味。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春天里的萬紫千紅,匆匆流覽,豈能深刻體會到個中三昧?所以詩人勸告同行之人,“有伴行春不要忙”。這里既流露出對美好春光的無限眷戀之意,又談出了一種生活中審美的經(jīng)驗;在觀賞美景時,應該保持一種高度閑適的心境,細細觀摩,慢慢體味,才能深入認識美的事物的真諦,而不能走馬觀花,淺嘗即止。作者在《天臺曹園》詩中也說:“平生看花法,不學蜜蜂忙”。蜜蜂采花是為著釀造蜂蜜,實質(zhì)上是一種追求功利的表現(xiàn);詩人賞花是為著審美,而審美在形式上對個人來說,是一種自由的觀照,而不是一種功利的欲求,所以審美時應該拋棄功利之心,進入一種專注忘情的境界。也許,詩人昨夜在黃山寺廟同和尚談論的正是這類道理吧?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高翥 :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萬,號菊磵(古同“澗”),余姚(今屬浙江)人。游蕩江湖,布衣終身。是江南詩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稱。高翥少...[詳細]

高翥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曉出黃山寺古詩原文賞析-高翥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