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響箭鳴叫著沖上云霄,草原之上無風(fēng),天地間一片安寧,顯得響箭的聲音更加清脆洪亮。
數(shù)百個有著碧綠眼珠的矯健的外族騎士,紛紛提著帶金勒向云端看去。
鳴骹(xiāo):同“鳴髇”,也叫“鳴鏑”,一種發(fā)出響聲的箭,古稱“嚆矢”。
騎:騎兵,這里指騎在馬上的人。
提:提收、提控,這里指拉緊馬的韁繩。金勒:金屬制作、裝飾的帶有嚼口的馬籠頭。
這首詩北宋初年,當(dāng)時國家統(tǒng)一不久,國力漸長,主要對抗勢力便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契丹等,作者當(dāng)時懷著報效國家之志,創(chuàng)作此詩。
《塞上》詩主要描寫剽悍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能騎善射。萬里晴空之下,遼闊草原之上,數(shù)百名健兒縱馬馳騁。忽然,一枝響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約而同地立刻勒馬佇立,昂首放目,凝神遠(yuǎn)望。詩人仿佛是一名技藝超群的攝影師,迅速抓住這瞬間的景象,拍下一個精彩無比的鏡頭,并且貫注了詩人熾熱的主觀感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先用“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兩句來描寫一枝飛箭風(fēng)馳電掣地刺入高空。《漢書·匈奴傳上》:“冒頓乃作鳴鏑?!笨芍懠潜狈缴贁?shù)民族習(xí)用的武器,“直上”,表現(xiàn)箭射出后的銳不可當(dāng)之勢?!耙磺С摺保瑢懠纳涑讨h(yuǎn)?!疤祆o無風(fēng)”,不單寫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寧謐,也寫出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寥廓無邊。因而那飛箭的呼嘯之聲就掠過大地,響徹云霄,傳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遙遠(yuǎn)——“聲更干”。云氣潮澀,回音必滯,器物浸潤,發(fā)音必沉;于是詩人以表現(xiàn)燥性的“干”,來形容箭聲的輕脆、尖厲,可謂一字傳神。劉克莊《黃蘗詩》說“疏林霜下葉聲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聯(lián)系落葉的飄然而下的形態(tài),“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蕭蕭”二字能曲盡其妙。與劉克莊同時略早的徐璣在其《曉》詩中說“猶干竹葉聲”(《二薇亭集》),以“干”狀風(fēng)竹之颯颯作響,亦不盡妥帖。惟獨(dú)形容“天靜無風(fēng)”中“鳴骹”之聲用“干”為逼肖。這里,詩人扣著“鳴骹”繪影繪聲:上句“直上一千尺”,屬于視覺感受,側(cè)重寫高,箭身一點(diǎn),箭影如線;下句“無風(fēng)聲更干”,屬于聽覺感受,側(cè)重寫遠(yuǎn),箭聲震蕩于曠野之上,而這曠野之上的天幕,又恰為箭身、箭影的深色點(diǎn)、線提供了面的淺色背景,點(diǎn)、線、面相互結(jié)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構(gòu)圖。
寫了天上的“鳴骹”之后,詩人緊接著寫地下仰看“鳴骹”的人,這就是詩的后兩句:“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時抬頭望箭的規(guī)定場景,還因為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人物的內(nèi)在情感與外在風(fēng)采,都可以通過它來集中體現(xiàn),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指眼珠)中”(東晉畫家顧愷之語)。王安石的《明妃曲》詩說“明妃初嫁與胡兒”(《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歐陽修的和詩也說“維將漢女嫁胡兒”(《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兒”稱外族年輕人。而在柳開詩中則更包含著親切的語調(diào)?!氨萄酆鷥喝衮T”,描繪一隊少數(shù)民族的年輕驍騎,句中雖只排列名詞,實是以靜寫動,使人想像那眉宇間流露著威武氣概的草原漢子們揚(yáng)鞭躍馬、奔逐追馳的熱烈場面?!氨M提金勒向云著”,則又以動寫靜:拉緊了馬韁,抬起了望眼,一個接一個的動作霎時聚落在全體騎手的屏氣凝視中;正見喧騰,忽歸沉靜,“向云看”的“三百騎”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鳴骹”所吸引,全神貫注、目不轉(zhuǎn)睛,宛如戲曲舞臺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種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題為《從軍北征》的邊塞詩:“天山雪后海風(fēng)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這末二句,寫“征人”因聞笛思鄉(xiāng)始翹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僅作為鄉(xiāng)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調(diào)低沉、色彩灰暗,且無雕塑型的美。對照起來,柳開詩可謂青出于藍(lán)了。 因為是一首絕句,字?jǐn)?shù)有限,詩中就難以面面俱到地展開一個全過程。詩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棄次要情節(jié),捕捉最為精彩動人的意象,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剽悍性格與尚武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愧為宋代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柳開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詩尚未形成鋪陳直述,以議論說理見著的特色。同樣的內(nèi)容,在歐陽修詩里卻是“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質(zhì)直表現(xiàn)。后來蘇轍出使遼國時,在《虜帳》詩中也是“舂糧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夸強(qiáng)雄”,“釣魚射鵝滄海東”,“彎弓射獵本天性”(《欒城集》卷十六)的夾敘夾議。比較起來,柳開此詩猶有唐人風(fēng)韻,空靈蘊(yùn)藉,情辭豐腴。在以意趣氣骨、拗折瘦勁取勝的宋詩中,也應(yīng)算是別具一格的了。而柳開曾經(jīng)“部送軍糧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儻重義”(《宋史·柳開傳》),則又表明《塞上》詩寫得如此成功,乃是與詩人身歷其境,具有實際生活體驗緊密相關(guān)的。
柳開 : 柳開(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紹先(一作紹元),號東郊野夫;后改名開,字仲涂,號補(bǔ)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開寶六年進(jìn)士,歷任州、軍長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韓愈...[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