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辛棄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fēng)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回憶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ㄓ坝痴赵诰票?,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臺舉杯賞月,可是烏云密布,雨水浸濕了紗窗,哪里還有月光。
我簡直想乘風(fēng)上天去質(zhì)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畫堂里沒有月亮,只有紅燭高照,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慢慢把曲唱到終。
尊:同“樽”,酒杯。
渾欲:簡直想?;ぃ褐缸匀坏脑旎?。
從容:悠閑舒緩,不慌不忙。
該詞作于公元1182年(宋孝宗淳熙九年)到公元1192年(宋光宗紹熙三年)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具體年份已不可考。詩人的那種報國無門、濟世無望、壯志難酬的悲憤全都傾注于問“月”之中,通過該詞表達出來。
該詞上片描寫了詞人回憶曾經(jīng)在一個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叢中,月波花影蕩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濕了紗窗,只有蠟燭閃光的情景,下片描寫了詞人想要乘風(fēng)上天去質(zhì)問天宮,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只得在燭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
上片,用對比的手法寫今宵中秋無月之遺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筆入題,回憶先年中秋之夜,碧霄無云,皓月當(dāng)空, 桂影婆娑,桂花飄香,伴桂倚花,把酒賞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盎ㄔ凇眱删洌P意極工,透顯空靈靜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轉(zhuǎn)寫今宵中秋樓臺賞月,人酒依舊,卻不見明月。原因是“云濕紗窗,雨濕紗窗”,今晚是個雨夜。曲筆寫出賞月而不得月的沉悶而遺憾之情。
下片寫無月之夜的孤寂愁懷。換頭緊承上片。
“渾欲”三句,寫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皽営孙L(fēng)問化工”寫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見其遺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詞人被朝廷閑置不用,報國無門之恨,他要“渾欲乘風(fēng)”去質(zhì)問皇上,為何如此對待他?!奥芬搽y通。信也難通。”寫出愿望難以實現(xiàn)的無可奈何之情狀,其怨恨之情顯而易見。
結(jié)末三句以景作結(jié),寫中秋無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詞人在無奈之下,只得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慢歌獨飲,聊以自慰,以此來打發(fā)這個無月的漫漫長夜。其孤苦之狀,歷歷在目。
在這首詞中,作者明傷“中秋無月”,實則有英雄末路之嘆。全詞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語言明白曉暢,婉曲蘊藉,韻味無窮。
辛棄疾 :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