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袁崇煥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guān)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xiāng)。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于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后,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后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chǎn),實則家無余財。
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早年經(jīng)歷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35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wù)摫?,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了解,自認為有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不久之后,廣寧被后金軍攻陷,于是朝廷商議,應(yīng)該派人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袁崇煥得知后,隨即一個人往關(guān)外查閱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朝中大臣也夸贊袁崇煥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guān)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并讓其招兵買馬。
經(jīng)營遼東
時關(guān)外地都被哈剌慎諸部所據(jù),所以袁崇煥到任后,駐守于關(guān)內(nèi)。沒多久,哈剌慎諸部歸順,經(jīng)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軍駐扎中前所,督參將周守廉、游擊將軍左輔的軍隊,管理前屯衛(wèi)所的事務(wù)。之后王在晉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失業(yè)人群,袁崇煥當即于夜間出發(fā),冒著被虎豹襲擊的危險穿梭于荊棘之間,四更天入城后,將士們都夸贊袁崇煥有膽量。王在晉非常倚重袁崇煥,上言提拔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但是袁崇煥覺得王在晉沒有長遠戰(zhàn)略目標,所以并不是事事都遵從王在晉。王在晉在八里鋪修筑城墻,袁崇煥認為此舉不是很好御敵策略,但他爭辯不過,于是奏書給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困有難民十余萬,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qū)O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扎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后派遣將領(lǐng)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占據(jù)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么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于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扎關(guān)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diào)動插部護關(guān)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調(diào)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駁斥王在晉修筑重墻的建議,于是召集眾文武將官商量重點防守的地方。閻鳴泰主張駐守覺華,袁崇煥主張駐守寧遠,而王在晉、張應(yīng)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孫承宗采用袁崇煥的主張。孫承宗自鎮(zhèn)關(guān)門,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崇煥也不負所望,安撫軍民,整備邊防,功勞顯著。
寧遠大捷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決定鎮(zhèn)守寧遠,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勸阻,但孫承宗執(zhí)意前往,并命滿桂與袁崇煥一起前往。袁崇煥到任后,發(fā)現(xiàn)祖大壽奉孫承宗命修筑的城墻不合規(guī)格,于是袁崇煥制定規(guī)格重新修筑,并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的修筑竣工,在滿桂與袁崇煥的努力下,寧遠被倚為關(guān)外重鎮(zhèn),將士們樂于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將寧遠視為樂土。同年九月,袁崇煥偕同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一萬二千巡視廣寧,拜謁北鎮(zhèn)祠,經(jīng)過十三山,抵達右屯,就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回。以袁崇煥防守的功勞,先后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lǐng)占據(jù)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因此成為內(nèi)地,開疆復(fù)土兩百里。同年十月,孫承宗遭到罷免,高第接替其職。高第認為關(guān)外一定會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給袁崇煥說:“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鋒要地,如果撤兵,已經(jīng)安居的百姓將再次被遷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淪陷,關(guān)內(nèi)外經(jīng)得住幾次退守?”袁崇煥也向高第極力爭辯:“兵法上說,有進無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輕易放棄?錦州、右屯動搖,寧遠便會難保,進而使關(guān)門失去了保障。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將守衛(wèi),就不需要太多的顧慮。”但高第執(zhí)意要撤離,并且想要撤掉寧遠的軍隊,但袁崇煥表示寧愿死在寧遠,也不愿撤離,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于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shù)撤離,丟棄米粟十余萬,在遷徙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哭聲震野,軍民怨聲載道,袁崇煥于是請求回家為父守喪,但遭到拒絕。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升為按察使。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于是率領(lǐng)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后金軍抵達寧遠,經(jīng)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于山海關(guān),不去救援寧遠。袁崇煥得知后,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同知程維楧盤查奸細,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并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里,可將其全部斬殺。
努爾哈赤將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并讓其勸袁崇煥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 于是努爾哈赤舉大軍進攻寧遠城,并讓士兵舉著盾牌攻鑿城墻。而袁崇煥讓羅立等人指揮西洋巨炮,炮轟后金軍,后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xù)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于是下令退軍。但名將金啟倧卻因為點火炮時引起自燃而死。 寧遠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明廷舉朝歡喜,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
但另一方面,后金軍大肆攻略覺華島,殺死參將金冠及軍民數(shù)萬人,而袁崇煥剛剛竭盡全力保全了寧遠,無力救援覺華。[寧遠大捷后,經(jīng)略高第及楊麟因為不發(fā)援軍被罷官,明廷以王之臣和趙率教將其替代。
寧錦大捷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設(shè)立遼東巡撫,并以袁崇煥擔任,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yīng)坤、紀用一同前來鎮(zhèn)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diào)離,但遭到拒絕,明廷又加袁崇煥為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但不久之后,袁崇煥解了寧遠之圍,逐漸驕橫起來,與大將滿桂鬧不和,于是袁崇煥上疏請求將滿桂調(diào)往別處,明廷于是召滿桂回朝。經(jīng)略王之臣奏書請求留住滿桂,袁崇煥又因此與王之臣鬧不和。明廷擔心這兩個人鬧矛盾會影響大事,于是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guān)內(nèi),袁崇煥守關(guān)外。
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袁崇煥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虛實,皇太極遣使回報。袁崇煥想要和后金議和,于是自寫書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
冬十月,袁崇煥領(lǐng)劉應(yīng)坤、紀用、趙率教等將巡視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興屯田,恢復(fù)高第放棄的疆土,魏忠賢、劉應(yīng)坤等人的子孫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蔭襲錦衣千戶,袁崇煥從原來的錦衣千戶進升為指揮僉事。他于是上書:“遼東的敗壞,雖然是人心不穩(wěn)固,也因為失去了有形的險要,沒有東西可用來堅固人心。部隊不利于野戰(zhàn),只有依憑堅固的城墻和使用大炮一種方法。如今山海關(guān)的四座城池已經(jīng)修復(fù)一新,應(yīng)當再修松山諸城,輪值的軍隊四萬人,缺一不可。”皇上回書給袁崇煥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和,舉兵渡鴨綠江征討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xié)作,于是將王之臣召回,不再設(shè)立經(jīng)略一職,關(guān)內(nèi)外盡屬袁崇煥管理。袁崇煥于是趁皇太極舉兵朝鮮之際,派人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鮮和毛文龍同時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崇煥派遣水軍增援毛文龍,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率領(lǐng)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 而朝鮮倒向清廷進攻毛文龍,卻被毛文龍擊敗,后金軍也被毛文龍擊退,史稱“丁卯之役”。
同年四月,趙率教在錦州督護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祿前來接替趙率教,又以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扎大凌河。
五月,皇太極從朝鮮退兵后,率兵直抵錦州,將其包圍。趙率教與紀用一方面閉城堅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議和,想以此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使者跑了三個來回仍舊沒有決定,而后金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袁崇煥以寧遠的兵力不能輕易調(diào)動,于是讓尤世祿、祖大壽率領(lǐng)精銳騎兵四千繞到大軍后面決戰(zhàn),另派遣水軍從東面進行牽制,并請求薊鎮(zhèn)等地發(fā)兵東護關(guān)門。明廷命山海關(guān)的滿桂移駐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往山海關(guān),宣府黑云龍移往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到關(guān)城,又調(diào)動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隊奔赴上關(guān);傳檄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守將整備好兵馬聽候調(diào)遣。
尤世祿剛要整備出發(fā),后金軍又分兵來攻寧遠,袁崇煥與劉應(yīng)坤、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nèi)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而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在城外與后金軍搏戰(zhàn),死傷比較多,滿桂也中箭負傷。
后金軍從寧遠撤退后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六月,后金軍撤兵,史稱“寧錦大捷”。而后金軍撤兵時順道毀壞大小凌河二城。
憤而辭官
寧錦之戰(zhàn)后,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yīng)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尚書霍維華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辭去蔭襲子孫的賞賜,但魏忠賢不許。七月,袁崇煥辭官回鄉(xiāng)。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為督師兼任遼東巡撫,駐扎寧遠。
重新見用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設(shè)計將魏忠賢除去,并把之前冒領(lǐng)軍功的人削職。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1628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朱由檢于平臺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fù)遼,朱由檢對此大加贊賞。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復(fù)遼的策略,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安慰皇上。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麼可以隨便應(yīng)對。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該怎麼辦?”袁崇煥也覺得自己失言了,于是上奏說:“五年復(fù)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給臣,臣怎麼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wù)。但是五年內(nèi),戶部轉(zhuǎn)運軍餉,工部供應(yīng)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diào)兵選將,必須朝廷內(nèi)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朱由檢于是讓四部的臣按照袁崇煥的話辦。
袁崇煥害怕自己去往邊關(guān)以后,朝廷中難免有人會再次誹謗自己,于是將此事告訴朱由檢,朱由檢在大學士劉鴻訓等人的建議下,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將其賜給袁崇煥。鑒于此前熊廷弼、孫承宗都因為受到排擠陷害,使自己的意愿難以舒展,袁崇煥于是又上書說:“恢復(fù)遼地的計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防守是正規(guī)的策略,攻戰(zhàn)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zhí)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諸邊防官員所能做到的。至於選擇用人的入,與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關(guān)鍵。怎麼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懷疑?因為駕馭邊防大臣與朝廷大臣不同,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只應(yīng)當談?wù)摮蓴〉拇缶?,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細小過失。事情的責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實在多。各種有利於邊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況且謀取敵人急,敵人亦從而離間,因此作邊疆的大臣很難。陛下愛護臣了解臣,臣何必過於疑慮懼怕,但心中有所危懼,不敢不告訴。”朱由檢發(fā)優(yōu)詔答覆袁崇煥,并賞賜蟒袍玉帶、銀幣,但袁崇煥上疏推不接受辭蟒袍玉帶。
崇禎二年(1629年),駐守寧遠的來自于川、湖等地的士兵因為軍餉的事而嘩變,袁崇煥用計將其平定。而后袁崇煥請求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zhèn),讓祖大壽鎮(zhèn)守錦州,何可剛替代朱梅駐寧遠,趙率教守關(guān)門,袁崇煥自駐寧遠,同時上書給朱由檢極力稱贊祖大壽等三人的才能,并說自己五年復(fù)遼的計劃全靠這三人來實現(xiàn),如果五年后沒有實現(xiàn),他將親手將這三人斬殺,自己到司法部門領(lǐng)罪服死。朱由檢加封袁崇煥為太子太保,并賜給蟒衣銀幣。
殺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東江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后金軍,但毛文龍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袁崇煥上書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jiān)制著自己,于是上書爭辯。而后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于是決定殺掉毛文龍。
同年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見毛文龍,毛文龍設(shè)宴與袁崇煥喝酒,倆人常常喝到半夜,毛文龍沒有覺察到袁崇煥的來意。袁崇煥提議更改軍營制度,設(shè)置監(jiān)察官員,毛文龍對此建議感到不高興,袁崇煥用回鄉(xiāng)來打動他,毛文龍說:“我向來有這個意思,但只有我知曉遼東的事務(wù),遼東的事情解決后,朝鮮衰弱,可以襲擊占有。”袁崇煥對毛文龍的回答感到不高興。
而后袁崇煥邀請毛文龍觀看將士射箭,預(yù)先在山上設(shè)置好帳篷,令參將謝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帳外。毛文龍到了之后,他的部下沒能入內(nèi)。袁崇煥說:“我早晨就走,你擔當海外的重托,請受我一拜。”毛文龍回拜之后倆人開始登山。路上袁崇煥問隨從官員的姓名,大多都是姓毛的。毛文龍說:“這些都是我的孫子。”袁崇煥笑著說:“你們在海外長久勞累,每月祿米只有一斛,說來痛心,也受我一拜,請為國家盡力。”眾人都叩頭道謝。
袁崇煥接著說幾件毛文龍違法做的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并捆綁起來,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于是列數(shù)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后,害怕他的部下叛變,于是增加他們的餉銀,但是島上的人沒有主帥,人心背離,難以使用,而后會導(dǎo)致叛離。袁崇煥上書給明廷:“東江鎮(zhèn)是牽制敵人所必須依托的?,F(xiàn)確定兩協(xié)的編制,馬軍十營,步軍五營,每年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皇帝朱由檢對兵員減少軍餉卻增加的事情感到疑慮,但是一看是袁崇煥奏請的,也就答應(yīng)了他。
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極舉兵數(shù)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guān)、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后率領(lǐng)祖大壽、何可剛?cè)腙P(guān)守衛(wèi),所經(jīng)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实壑煊蓹z得知后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并讓袁崇煥統(tǒng)領(lǐng)指揮各地援軍。
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營都被后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zhàn)役中中流矢陣亡, 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而死。后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wèi)京師。朱由檢召見袁崇煥,賞賜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勞袁崇煥,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疲憊不已,請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絕。于是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后金軍鏖戰(zhàn),互有勝負。 袁崇煥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于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袁崇煥在西面列陣以備戰(zhàn),中午時刻,清騎兵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zhàn),而王承胤卻拔陣向南避戰(zhàn)。后金軍力戰(zhàn)祖大壽不下,于是撤退,明將劉應(yīng)國、羅景榮等人率兵進行追擊,殺傷后金軍千余人,而明軍死傷也很多。收兵后,朱由檢用酒食犒賞軍隊。 袁崇煥有派遣任守忠率領(lǐng)五百人用火炮轟打金營,后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
下獄處死
但后金軍退兵后,袁崇煥卻被治罪。當初后金軍進入的關(guān)口是屬于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后金軍入關(guān),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guān),于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后金軍有勾結(jié),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此時后金軍也設(shè)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后金軍有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將袁崇煥下獄。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后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并意圖一并殺死錢龍錫。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chǎn),實則家無余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