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上篇·粹精

作者:宋應星 全集:天工開物 來源:網(wǎng)絡 [挑錯/完善]

  宋子曰: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黃裳之意焉。稻以糠為甲,麥以<麥夫>為衣,粟、粱、黍、稷毛羽隱然。播精而擇粹,其道寧終秘也。飲食而知味者,食不厭精。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為此者豈非人貌而天者哉?

  ○攻稻(擊禾 軋禾 風車 水碓 石碾 臼 碓 篩 皆具圖)

  凡稻刈獲之后,離稿取粒。束稿于手而擊取者半,聚稿于場而曳牛滾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擊者,受擊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獲之時雨多霽少,田稻交濕,不可登場者,以木桶就田擊取。晴霽稻干,則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滾壓場中,視人手擊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種之谷,恐磨去殼尖,減削生機。故南方多種之家,場禾多藉牛力,而來年作種者則寧向石板擊取也。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風雨不時,耘耔失節(jié),則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盡用風車扇去;北方稻少,用揚法,即以揚麥、黍者揚稻,蓋不若風車之便也。

  凡稻去殼用礱,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則兼并礱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礱也。凡礱有二種:一用木為之,截木尺許,(質(zhì)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兩扇皆鑿縱斜齒,下合植┺穿貫上合,空中受谷。木礱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盡。凡木礱,谷不甚燥者入礱亦不碎,故入貢軍國漕儲千萬,皆出此中也。

  一土礱析竹匡圍成圈,實潔凈黃土于內(nèi),上下兩面各嵌竹齒。上合ド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礱。谷稍滋濕者入其中即碎斷。土礱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礱必用健夫,土礱即孱婦弱子可勝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凡既礱,則風扇以去糠秕,傾入篩中團轉(zhuǎn)。谷未剖破者浮出篩面,重復入礱。凡篩大者圍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用。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洼,婦子所需也。凡稻米既篩之后,入臼而舂,臼亦兩種。八口以上之家堀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斗,小者半之。橫木穿插碓頭,(碓嘴冶鐵為之,用醋滓合上。)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則粗,太過則粉,精糧從此出焉。晨炊無多者,斷木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舂以后,皮膜成粉,名曰細糠,以供犬豕之豢?;那钢畾q,人亦可食也。細糠隨風扇播揚分去,則膜塵凈盡而粹精見矣。

  凡水碓,山國之人居河濱者之所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樂為之。引水成功,即筒車灌田同一制度也。設臼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兩三臼。流水洪而地室寬者,即并列十臼無憂也。

  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絕。蓋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則洪潦為患,高則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為地,橛樁維之。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煩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舉而三用者,激水轉(zhuǎn)輪頭,一節(jié)轉(zhuǎn)磨成面,二節(jié)運碓成米,三節(jié)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計無遺者之所為也。凡河濱水碓之國,有老死不見礱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終始,惟風篩之法則無不同也。

  凡砌石為之,承藉、轉(zhuǎn)輪皆用石。牛犢、馬駒惟人所使,蓋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極燥之谷,稍潤則碎斷也。

  ○攻麥?。堋∧ァ×_ 具圖)

  凡小麥其質(zhì)為面。蓋精之至者,稻中再舂之米;粹之至者,麥中重羅之面也。

  小麥收獲時,束稿擊取如擊稻法。其去秕法北土用,蓋風扇流傳未遍率土也。凡不在宇下,必待風至而后為之。風不至,雨不收,皆不可為也。

  凡小麥既之后,以水淘洗塵垢凈盡,又復曬干,然后入磨。凡小麥有紫、黃二種,紫勝于黃。凡佳者每石得面一百二十斤,劣者損三分之一也。

  凡磨大小無定形,大者用肥健力牛曳轉(zhuǎn),其牛曳磨時用桐殼掩眸,不然則眩暈。其腹系桶以盛遺,不然則穢也。次者用驢磨,斤兩稍輕。又次小磨,則止用人推挨者。

  凡力牛一日攻麥二石,驢半之。人則強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其詳已載《攻稻》“水碓”中,制度相同,其便利又三倍于牛犢也。

  凡牛、馬與水磨,皆懸袋磨上,上寬下窄。貯麥數(shù)斗于中,溜入磨眼。人力所挨則不必也。

  凡磨石有兩種,面品由石而分。江南少粹白上面者,以石懷沙滓,相磨發(fā)燒,則其<麥夫>并破,故黑參和面中,無從羅去也。江北石性冷膩,而產(chǎn)于池郡之九華山者美更甚。以此石制磨,石不發(fā)燒,其<麥夫>壓至扁秕之極不破,則黑疵一毫不入,而面成至白也。凡江南磨二十日即斷齒,江北者經(jīng)半載方斷。南磨破<麥夫>得面百斤,北磨只得八十斤,故上面之值增十之二,然面<角力>、小粉皆從彼磨出,則衡數(shù)已足,得值更多焉。

  凡麥經(jīng)磨之后,幾番入羅,勤者不厭重復。羅匡之底用絲織羅地絹為之。湖絲所織者,羅面千石不損,若他方黃絲所為,經(jīng)百石而已朽也。凡面既成后,寒天可經(jīng)三月,春夏不出二十日則郁壞。為食適口,貴及時也。

  凡大麥則就舂去膜,炊飯而食,為粉者十無一焉。蕎麥則微加舂杵去衣,然后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后食之。蓋此類之視小麥,精粗貴賤大徑庭也。

  ○攻黍稷粟粱麻菽?。ㄐ∧搿〖稀【邎D)

  凡攻治小米,揚得其實,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風揚、車扇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織為圓盤,鋪米其中,擠勻揚播。輕者居前,簸棄地下;重者在后,嘉實存焉。凡小米舂、磨、揚、播制器,已詳《稻》、《麥》之中。唯小碾一制在《稻》、《麥》之外。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邊下,邊沿不開槽。鋪米墩上,婦子兩人相向,接手而碾之。其碾石圖長如牛趕石,而兩頭插木柄。米墮邊時隨手以小掃上。家有此具,杵臼竟懸也。

  凡胡麻刈獲,于烈日中曬干,束為小把,兩手執(zhí)把相擊。麻粒綻落,承藉以簟席也。凡麻篩與米篩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麻從目中落,葉殘角屑皆浮篩上而棄之。

  凡豆菽刈獲,少者用枷,多而省力者仍鋪場,烈日曬干,牛曳石趕而壓落之。凡打豆枷,竹木竿為柄,其端錐圓眼,拴木一條長三尺許,鋪豆于場,執(zhí)柄而擊之。

  凡豆擊之后,用風扇揚去莢葉,篩以繼之,嘉實灑然入稟矣。是故舂磨不及麻,碾不及菽也。

關鍵詞:天工開物,上篇,粹精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宋先生講過:自然界中生長的各種谷物養(yǎng)活了人,五谷中精華和美好的部分,都包藏在如同金黃外衣的谷殼下,帶有《易經(jīng)》中所說的“黃裳”,有美在其中的意味。稻谷以糠皮作為甲殼,麥子用麩皮當做外衣,粟、粱、黍、稷都如同隱藏在毛羽之中。通過揚簸和碾磨等工序?qū)⒐任锶?、加工成米和面,這些方法對于人們難道永遠是一種秘密嗎?講究飲食滋味的人們,都希望糧食加工得越精美越好??恐凭实氖褂?,人們解決谷物加工的問題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這大概是受到了《易經(jīng)》中“小過”一卦的卦意的啟示吧。發(fā)明這一系列方法的人,難道不是憑借人類的超凡才智而只是憑神秘的天意嗎?

  攻稻

  稻子收割之后,就要進行脫粒。脫粒的方法中,用手握稻稈摔打來脫粒的約占一半,把稻子鋪在曬場上,用牛拉石磙進行脫粒的也占一半。手工脫粒是手握稻稈在木桶上或石板上摔打。稻子收獲的時候,如果遇上多雨少晴的天氣,稻田和稻谷都很潮濕,不能把稻子收到曬場上去脫粒時,就用木桶在田間就地脫粒。如果遇上晴天稻子也很干,使用石板脫粒也就很方便了。

  用牛拉石磙在曬場上壓稻谷,要比手工摔打省力三倍。但是留著當?shù)痉N的稻谷,恐怕被磨掉保護谷胚的殼尖而使種子發(fā)芽率減弱,因此南方種植水稻較多的人家,大部分稻谷都是用牛力脫粒,但是留為種子的稻谷就寧可在石板上摔打脫粒。

  最好的稻谷是其中九成是飽滿的谷粒,只有一成是秕谷。如果風雨不調(diào),耘耔不及時,那么稻谷也可能出現(xiàn)只有六成飽滿而四成是秕子的情況。去掉秕谷的方法,南方都用風車扇去。北方稻子少,多用揚場的方法,也就是用揚麥子和黍子那樣的辦法來揚稻子,這總的來說不如用風車那樣方便。

  稻谷去掉谷殼用的是礱,去掉糠皮用的是舂或者碾;但是用水碓來舂,也就同時起了礱的作用。干燥的稻谷用碾加工也可以不用礱。礱有兩種:一種是用木頭做的,鋸下一尺多長的原木(多用松木)砍削并合成磨盤形狀,兩扇都鑿出縱向的斜齒,下扇安一根軸穿進上扇,將上扇中間挖空以便稻谷能從孔中注入。木礱如果加工到二千多石米就不能再用了。用木礱加工,即便是不太干燥的稻谷也不會被磨碎,因此上繳的軍糧和官糧,無論是大量運走或就地儲藏的大量稻谷都要用木礱加工。另一種是土礱,破開竹子編織成一個圓筐,中間用干凈的黃土填充壓實,上下兩扇都鑲上竹齒,上扇安個竹篾漏斗用來裝稻谷。稻谷從上扇用竹篾圍成的孔中注入,土礱的裝谷量比木礱要多一倍。稻谷稍微潮濕一點,在土礱中就會磨碎。土礱加工二百石米就壞了。使用木礱的必須是身體強壯的勞動力,而土礱即使是體弱力小的婦女兒童也能勝任。老百姓吃的米都是用土礱加工的。

  稻谷用礱磨過以后,要用風車扇去糠秕,然后再倒進篩子里團團篩過,未破殼的稻谷便浮到篩面上來,再倒入礱中進行加工。大的篩子周長五尺,小的篩子周長約為大篩的一半。大篩的中心稍微隆起,供強壯的勞動力使用;小篩的邊高只有二寸,中心微凸,供婦女兒童使用。

  稻米篩過以后,放到臼里舂,臼也有兩種。八口以上的人家,一般是在地上挖坑埋石臼。大臼的容量是五斗,小臼的容量約為大臼的一半。另外用橫木一條穿插入碓頭(碓嘴是用鐵做的,用醋滓將它和碓頭黏合上),用腳踩踏橫木的末端舂米。舂得不夠時,米就會粗糙,舂得太過分,米就細碎了,精米都是這樣加工出來的。人口不多的人家就截木做成手杵,用木頭或石頭做臼來舂米。舂過以后糠皮都變成了粉,叫做“細糠”,用來喂豬狗。遇到荒年,人也可以吃。細糠被風車扇凈后,糠皮灰塵都去除干凈,留下的就是加工出來的大米了。

  水碓是山區(qū)住在河邊的人們創(chuàng)造的。用它來加工稻谷,要比人工省力十倍,因此人們都樂意使用水碓。利用水力帶動水碓和利用筒車澆水灌田是同樣的方法。設臼的多少沒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流水量小而地方也狹窄,就設置兩至三個臼。如果流水量大而地方又寬敞,那么并排設置十個臼也不成問題。

  江西上饒一帶建造水碓的方法非常巧妙。建造水碓的困難在于選擇埋臼的地方,如果臼石設在地勢低處,可能會被洪水淹沒,臼石設在地勢太高的地方,水又流不上去。上饒一帶造水碓的方法是用一條船作為地,把船系在木樁上。在船中填土埋臼,再在河的中流筑一個小石壩,這樣小碓也就造成功了,打樁筑坡的勞力也就可以節(jié)省下來了。此外,水碓還有一舉三用:利用水流的沖擊來使水輪轉(zhuǎn)動,用第一節(jié)帶動水磨磨面,第二節(jié)帶動水碓舂米,第三節(jié)用來引水澆灌稻田,這是考慮得非常周密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在使用水碓的河濱地區(qū),有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礱,那里的稻谷去殼去糠皮始終都是用臼,唯獨使用風車和篩子,各個地方都相同。

  碾則是用石頭砌成的,碾盤和轉(zhuǎn)輪都是用石頭做的。用牛犢或馬駒來拉碾都可以,隨人自便。一頭牛干一天的勞動量,相當于五個人一天的勞動量,但是要碾的稻谷必須是曬得很干燥的,稍微潮濕一點兒,米就細碎了。

  攻麥

  對小麥而言,它的精華部分是面。稻谷最精華的部分是舂過多次的稻米,小麥最精粹的部分是反復羅過多次的小麥面。

  收獲小麥的時候,用手握住麥稈摔打脫粒,和稻子手工脫粒的方法相同。去掉秕麥的方法,北方多用揚場的辦法,這是因為風車的使用還沒有普及全國。揚場不能在屋檐下,而且一定要等有風的時候才能進行。沒有風或者下雨時都不能揚場。

  小麥揚過后,用水淘洗將灰塵污垢完全洗干凈,再曬干,然后入磨。小麥有紫皮和黃皮兩種,其中紫皮的比黃皮的好些。好的小麥每石可磨得面粉一百二十斤,差一點兒的所得要減少三分之一。

  磨的大小沒有一定的規(guī)格,大的磨要用肥壯有力的牛來拉。牛拉磨時要用桐殼遮住牛的眼睛,否則牛就會轉(zhuǎn)暈了。牛的肚子上要系上一只桶用來盛裝牛的排泄物,否則就會把面弄臟了。小一點的磨用驢來拉,重量相對較輕些。再小一點的磨則只需用人來推。

  一頭壯牛一天能磨兩石麥子,一頭驢一天只能磨一石,強壯的人一天能磨麥三斗,而體弱的人只能磨一斗半。至于使用水磨的辦法,已經(jīng)在《攻稻·水碓》一節(jié)的記述中詳細講述了,方法還是一樣的,但水磨的功效卻要比牛犢的效率高出三倍。

  用牛馬或水磨磨面,都要在磨上方懸掛一個上寬下窄的袋子,里面裝上幾斗小麥,能夠慢慢自動滑入磨眼,而人力推磨時就用不著了。

  造磨的石料有兩種,面粉品質(zhì)的好壞也隨石料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江南很少出上等的精白面粉,就是因為磨石里含有渣滓,磨面時會發(fā)熱,以致帶色的麩皮破碎與面摻和在一起而無法羅去。江北的石料性涼而且細膩,安徽池州九華山出產(chǎn)的石料質(zhì)地更好。用這種石頭制成的磨,磨面時石頭不會發(fā)熱,麩皮雖然也軋得很扁但不會破碎,所以麩皮一點都不會摻混到面里,這樣磨成的面粉就非常白了。江南的磨用二十天就可能磨鈍了磨齒,而江北的磨要用半年才能磨鈍一次磨齒。南方的磨由于把麩子一起磨碎,所以可以磨得一百斤面,北方的磨就只得八十斤上等面粉,所以上等面粉的價錢就要貴十分之二。但是從北方的磨里出來的麩皮還可以提取面筋和小粉,所以磨面的總體分量也是足夠了,而得到的收益就更多了。

  麥子磨過以后,還要多次入羅,勤勞的人們不怕精心勞作。羅的底是用絲織的羅地絹制作的。如果用浙江湖州一帶出產(chǎn)的絲織制成的羅地絹做羅底,羅一千石面也不壞。如果用其他地方的黃絲織成的,羅過一百石面就壞了。面粉在磨好以后,在寒冷季節(jié)里可以存放三個月,春夏時節(jié)存放不到二十天就會受潮而變質(zhì)。因此,為了面能質(zhì)真味美,就必須隨磨隨吃。

  大麥一般是舂掉外皮后用來煮成飯而食用的,把大麥磨成面粉的不到十分之一。蕎麥則是先用杵棒稍微舂一下,搗掉外皮,然后再舂或磨成面來吃。這些糧食與小麥相比,精粗貴賤也就差得太遠啦!

  攻黍、稷、粟、粱、麻、菽

  小米是這樣加工的:揚凈后得到實粒,舂后得到小米,磨后得到小米粉。除去風揚、車扇兩法外,還有一種簸法。簸法是用蔑條編成圓盤,把谷子鋪在上面,均勻地揚簸。輕的揚到前面,就從箕口丟棄地下。重的留在后面,那就是飽滿的實粒了。小米加工用的舂、磨、揚、播等工具,已經(jīng)詳述于《攻稻》《攻麥》兩節(jié)中。只是小碾這個工具,在《攻稻》《攻麥》兩章節(jié)沒有談到。北方加工小米,在家里安置一個石墩,中間高,四邊低,邊沿不開槽。碾石是長圓形的,好像牛拉的石磙子,兩頭插上木柄。碾時,把谷子鋪在墩上,婦女兩人面對面,相互用手交接碾柄來碾壓。米落到碾的邊沿時,就隨手用小掃帚掃進去。家里有了這種工具,就用不著杵臼了。

  芝麻收割后,在烈日下曬干,扎成小把,然后兩手各拿一把相互拍打,芝麻殼就會裂開,芝麻粒也就脫落了,下面用席子承接。芝麻篩和小的米篩形狀相同,但篩眼比米篩密五倍。芝麻粒從篩眼中落下,葉屑和碎片等雜物浮在篩上拋掉。

  豆類收獲后,量少的用連枷脫粒,如果量多,省力的辦法仍然是鋪在曬場上,在烈日下曬干,用牛拉石磙來脫粒。打豆的連枷,是用竹竿或木桿作柄,柄的前端鉆個圓孔,拴上一條長約三尺左右的木棒。把豆鋪在場上,手執(zhí)枷柄甩打。豆打落后,用風車扇去莢葉,再篩過,就可得到飽滿的豆粒入倉了。所以說,芝麻用不著舂和磨,豆類用不著碨和碾。

《上篇·粹精》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上篇·粹精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