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中篇·殺青

作者:宋應星 全集:天工開物 來源:網(wǎng)絡 [挑錯/完善]

  宋子曰: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載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弟命,馮藉占占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覆載之間之藉有楮先生也,圣頑咸嘉賴之矣。身為竹骨為與木皮,殺其青而白乃見,萬卷百家基從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風、護物之間。事已開于上古,而使?jié)h、晉時人擅名記者,何其陋哉!

  ○紙料

  凡紙質(zhì)用楮樹(一名谷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所謂“殺青”,以斬竹得名;“汗青”以煮瀝得名;“筒”即已成紙名,乃煮竹成筒。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紀事,而又誤疑韋編為皮條穿竹札也。秦火未經(jīng)時,書籍繁甚,削竹能藏幾何?如西番用貝樹造成紙葉,中華又疑以貝葉書經(jīng)典。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同一可哂也。

  ○造竹紙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后,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jié)界芒種,則登山斫伐。截斷五七尺長,就于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痔了泻詴r,則用竹枧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入皇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余石。上蓋皇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皇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nèi)洗凈。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凈,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nèi)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nèi)。

  凡抄紙槽,上合方斗,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nèi)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干自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于簾內(nèi)。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nèi)。然后覆簾,落紙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數(shù)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凈盡流干。然后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干。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地面,下以磚蓋地面,數(shù)塊以往,即空一磚?;鹦綇念^穴燒發(fā),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干,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精與細,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后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干而已。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zhì)蕩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后上紅花汁云。

  ○造皮紙

  凡楮樹取皮,于春末夏初剝?nèi)?。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綿絲,故曰綿紙,衡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nèi)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nèi)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貼呈文紙。

  芙蓉等皮造者統(tǒng)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zhì),北供帝京,產(chǎn)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chǎn),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欞紗,則數(shù)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幅,先用鞏水蕩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朝鮮白︴紙,不知用何質(zhì)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火,使石發(fā)燒。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zhì)料也。

關(guān)鍵詞:天工開物,中篇,殺青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宋先生說:事物的精華、天地的奧妙,從古代傳到現(xiàn)在,從中原抵達邊疆,使后來人能夠了然于心,那是用什么東西記載下來的呢?君主與臣下交換意見,老師傳授課業(yè)給學生,如果只是憑借喋喋不休的口頭語言,那又能解決多少問題呢?但是只要有短短一張文符或者是半冊課本,就能把有關(guān)事物的道理闡述清楚,就能使命令風行天下,疑難也會如同冰雪融化一樣地消釋。自從世上有了紙之后,聰明的人和愚鈍的人都從中受益不淺。紙是以竹骨和樹皮為原料造成的。除去樹木的青色外層就造成了白紙,于是諸子百家的萬卷圖書才有了書寫和印刷的物質(zhì)基礎。精細的紙用在這方面,而粗糙的紙則用來擋風和進行包裝。造紙的事早在上古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但卻有人把它說成是漢、晉時由某個人所發(fā)明,這種見識是多么地淺陋啊!

  紙料

  用楮樹(一名穀樹)、桑樹和木芙蓉的第二層皮等造的紙叫做皮紙,用竹麻造的紙叫做竹紙。精細的紙非常潔白,可以用來書寫、印刷和制柬帖;粗糙的紙則用于制作火紙和包裝紙。所謂“殺青”就是從斬竹去青而得到的名稱,“汗青”則是以煮瀝而得到的名稱,“簡”便是已經(jīng)造成的紙。因為煮竹能成“簡”和紙,后人于是就誤認為削竹片可以記事,進而還錯誤地以為古代的書冊都是用皮條穿編竹簡而成的。在秦始皇焚書以前,已經(jīng)有很多書籍,如果純用竹簡,又能寫下幾個字呢?西域一帶的人用貝樹造成紙頁,而我國中土的人士進而誤傳他們可以用貝樹葉來書寫經(jīng)文(即“貝葉經(jīng)”)。他們不懂得樹葉離根就會焦枯的道理,這跟削竹記事的說法是同樣可笑的。

  造竹紙

  竹紙是南方制造的,其中以福建省為最多。當竹筍生出以后,到山窩里觀察竹林長勢,將要生枝葉的嫩竹是造紙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種節(jié)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開一口山塘,灌水漂浸。為了避免塘水干涸,用竹制導管引水滾滾流入。浸到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苧麻一樣,再用優(yōu)質(zhì)石灰調(diào)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鍋,直徑約四尺,用黏土調(diào)石灰封固鍋的邊沿,使其高度和寬度類似于廣東中部沿海地區(qū)煮鹽的牢盆那樣,里面可以裝下十多石水。上面蓋上周長約一丈五尺、直徑約四尺多的楻桶。竹料加入鍋和楻桶中,煮八天就足夠了。停止加熱一天后,揭開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凈。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粗紙時不必如此)。竹麻洗凈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內(nèi)按平,鋪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xù)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后,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jīng)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fā)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nèi)舂成泥狀(山區(qū)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nèi)。

  抄紙槽像個方斗,大小由抄紙簾而定,抄紙簾又由紙張的大小來定。抄紙槽內(nèi)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漿約三寸左右,加入紙藥水汁(這種紙藥液用一種好像桃竹葉的植物葉子制成,各地的名稱都不一樣),這樣抄成的紙干后便會很潔白。抄紙簾是用刮磨得極其細的竹絲編成的,展開時下面有木框托住。兩只手拿著抄紙簾放進水中,蕩起竹漿讓它進入抄紙簾中。紙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來調(diào)控、掌握:輕蕩則薄,重蕩則厚。提起抄紙簾,水便從簾眼淋回抄紙槽;然后把簾網(wǎng)翻轉(zhuǎn),讓紙落到木板上,疊積成千上萬張。等到數(shù)目夠了時,就壓上一塊木板,捆上繩子并插進棍子,絞緊,用類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壓干,然后用小銅鑷把紙逐張揭起,烘干。烘焙紙張時,先用土磚砌兩堵墻形成夾巷,底下用磚蓋火道,夾巷之內(nèi)蓋的磚塊每隔幾塊磚就留出一個空位。火從巷頭的爐口燃燒,熱氣從留空的磚縫中透出而充滿整個夾巷,等到夾巷外壁的磚都燒熱時,就把濕紙逐張貼上去焙干,再揭下來放成一疊。

  近來生產(chǎn)一種寬幅的紙,名叫大四連,用來書寫,顯得貴重。等到它用廢以后,廢紙也可以洗去朱墨、污穢,浸爛之后入抄紙槽再造,因此節(jié)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紙,損耗不多。南方竹子數(shù)量多而且價錢低廉,也就用不著這樣做。北方即使是寸條片角的紙丟在地,也要隨手拾起來再造,這種紙叫做還魂紙。竹紙與皮紙、精細的紙與粗糙的紙,都是用上述方法制造的。至于火紙與粗紙,斬竹、制取竹麻、用石灰漿、用稻草灰水淋洗等工序都和前面講過的相同,只是脫簾之后不必再行烘焙,壓干水分后放在陽光底下曬干就可以了。

  盛唐時期,很時興拜神祭鬼,祭祀時燒紙錢而不再燒帛(紙錢北方則用切條,名為板錢),因而這種紙叫火紙。湖南、湖北一帶近來的風俗有的浪費到一次燒火紙就達到上千斤的。這種紙十分之七用于祭祀,十分之三供人日常所用。其中最粗糙的厚紙叫做包裹紙,是用竹麻和隔年晚稻的稻草制成的。鉛山等縣出產(chǎn)的柬紙,完全是用細竹料加厚抄成的,用以抬高價格。其中最上等的紙稱為官柬紙,供富貴人家制作名片所用。這種紙厚實而沒有粗筋,如果把它染紅用做辦喜事的紅“吉帖”,就要先用明礬水浸過,再染上紅花汁。

  造皮紙

  剝?nèi)¤鷺淦ぷ詈檬窃诖耗┫某踹M行。如果樹齡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將它砍掉,再用土蓋上,第二年又會生長出新樹枝,它的皮會更好。制造皮紙,用楮樹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漿,放到鍋里煮爛。近來又出現(xiàn)了比較經(jīng)濟的辦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樹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紙藥水汁下的得當?shù)脑?,紙質(zhì)也會很潔白。堅固的皮紙,扯斷縱紋就像絲綿一樣,因此又叫做綿紙,要想把它橫向扯斷更不容易。其中最好的一種叫做欞紗紙,這種紙是江西廣信郡造的,長約七尺多,寬約四尺多。染成各種顏色是先將色料放進抄紙槽內(nèi)而不是做成紙后才染成的。其次是連四紙,其中最潔白的叫做紅上紙。還有名為皮紙而實際上是用竹子與稻草摻和制成的紙,叫做揭帖呈文紙。

  此外,用木芙蓉等樹皮造的紙都叫做小皮紙,在江西則叫做中夾紙。河南造的紙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這種紙供京城人使用,產(chǎn)地十分廣泛。還有用桑皮造的紙叫做桑穰紙,紙質(zhì)特別厚,是浙江東部出產(chǎn)的,江浙一帶收蠶種時都必定會用到它。糊雨傘和油扇則都要用小皮紙。

  制造又長又寬的皮紙,所用的水槽要很寬、紙簾很大,一個人干不了,就需要兩個人對抄。如果是欞紗紙,則需要好幾個人才行。凡是用來繪和寫條幅的皮紙,要先用明礬水浸過以后才不會起毛。貼近竹簾的一面為紙的正面,因為料泥都浮在上面,紙的反面就比較粗。

  朝鮮的白硾紙,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制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后,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fā)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朝鮮是不是用這種方法造紙,我們不得而知。中國有沒有用這種方法,也不清楚。溫州的蠲糨紙也是用桑樹皮造的。四川的薛濤箋,則是以木芙蓉皮為原料,煮爛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紙。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薛濤個人提出來的,所以“薛濤箋”的名字流傳到今天。這種紙的優(yōu)點是顏色好看,而不是因為它的質(zhì)料好。

《中篇·殺青》相關(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中篇·殺青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