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關(guān)鍵詞:中庸
古代練武功,拉弓射箭,就是現(xiàn)在部隊里練打靶,所謂前面一個標(biāo)的,每一箭要射中那個紅心。那么孔子有一天在監(jiān)督學(xué)生射箭,大概有這樣一個感想。他說射箭打靶——他告訴學(xué)生們,他是機會教育——他說你們看,打靶這個道理就是人生做學(xué)問修養(yǎng)的道理,“失諸正鵠”,你打出去為什么打不準那個目標(biāo)?那一點為什么不準呢?你不能怪那個目標(biāo)擺歪了,要反省自己的功力、眼光對不對,所謂“反求諸其身”,要回轉(zhuǎn)來要求自己。打靶打不準沒有辦法(的時候),不能怨槍不好、子彈不好,也不能說前面那個目標(biāo)擺歪了,擺高一點了、低一點了,你只有覺得自己功夫不夠,修養(yǎng)不夠。所以這個就是作結(jié)論。
人生、一個人生做人做事,做到了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中庸的道理就在這里。中庸怎么解釋?就是孔子的——每一顆子彈、每一個動作都中在正中,準確的中心,這就是中庸之道。不是說中庸像個湯圓一樣的,你把它推過去也是圓的,推過來也是圓的。后世一般人說中華民族愛講中庸:“你說這個東西好不好?”“差不多!”“你認為不對呀?”“大概吧!也許吧!好像是這樣,再研究再研究,慢慢來,啊!”這個不是中庸,這個是“偏庸”了,就不對了。中庸是處處合適“中的”,所以你真要解釋中庸,就是孔子這兩句話解釋很清楚,“射有似乎君子(之中庸),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要求在自己,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