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擊壤而歌 堯帝黎民之自得 讓畔而耕 文王百姓之相推 費長房有縮地之方 秦始皇

作者:佚名 全集:幼學瓊林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擊壤而歌,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費長房有縮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zāi)。商鞅不仁而阡陌開,夏桀無道而伊洛竭。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圣人。

  擊壤而歌(56),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57),文王百姓之相推。 費長房有縮地(58)之方,秦始皇有鞭石(59)之法。 堯有九年之水患,湯(60)有七年之旱災(zāi)。 商鞅不仁而阡陌開(61),夏桀無道而伊洛(62)竭。 道不拾遺(63),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64),知中國有圣人。

關(guān)鍵詞:幼學瓊林,地輿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堯帝時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著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樸實講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 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qū)趕石頭造橋的奇術(shù)。 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大旱天災(zāi)。 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制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虐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路上不撿拾他人的失物,是因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緣故。海里揚不起大波浪來,由此可知中國境內(nèi)有了圣明的人。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56)擊壤而歌:相傳堯帝時,有一位老人在田中擊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見《樂府詩集》卷八十三《擊壤歌》。據(jù)宋王應(yīng)麟《因?qū)W紀聞·雜識下》記載,擊壤是古代的一種游戲。壤用木塊制成,用手中的壤去擊打三四十步以外的側(cè)立在地上的壤,中者為勝。擊壤而歌反映了堯帝時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勞動、生活,說明堯帝無為而治,天下有道。 (57)讓畔而耕:傳說文王治理的地區(qū),風俗仁義,耕田的人互相推讓田界。畔,指田界。見《史記·周本紀》。 (58)縮地:東漢方士費長房向壺公學習道術(shù),壺公問他想學什么,他說,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壺公就給他一根縮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縮地鞭縮到眼前。見晉代葛洪《神仙傳·壺公》。 (59)鞭石:傳說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見山距陸地太遠,想在東海上造一座石橋,當時有仙人幫助驅(qū)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還留有赤石。見《太平寰宇記·登州文登縣》引《三齊略記》。 (60)湯:即成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遂有天下。 (61)阡陌開: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國因此強大起來。阡陌,田地之間的道路和地界。 (62)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傳說夏桀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63)道不拾遺:在路上見到別人遺失的東西,也不會把它拾走。常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zhàn)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64)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浪,比喻天下太平。相傳周成王時,周公代為攝政,所有地區(qū)都爭相朝貢。越裳國來獻野雞,進獻的使臣對周公說:“我受命傳達越裳國黃發(fā)老人的話:‘上天不刮暴風,不下暴雨,大海平靜不起波濤,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有三年了??磥碇性隙ㄓ惺ト酥卫?,為什么不去朝見周公呢?’今貢獻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誠。”周公非常高興,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見《尚書大傳》。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擊壤而歌 堯帝黎民之自得 讓畔而耕 文王百姓之相推 費長房有縮地之方 秦始皇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