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四條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心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jīng)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jié)M,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石膏湯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一斤) 淡竹葉 香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五兩) 茯苓(三兩) 梔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 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臺》名瀉心湯)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方。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干姜(一兩半) 黃連(二兩) 半夏(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蜔嵋陨山?/p>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亦治霍亂。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jīng)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zhuǎn)水谷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
竹瀝湯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淡竹瀝(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術(shù) 梔子仁 人參(各三兩)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茯神煮散
治心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安心煮散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芍藥 遠志 宿姜(各二兩) 茯苓 知母 赤石脂 麥門冬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 桂心 麻黃 黃芩(各三十銖) 葳蕤(三十六銖) 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 虛 寒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jīng)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三兩) 大棗(二十枚) 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 宿姜(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術(shù)(四兩) 防風(fēng) 遠志(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白蜜、酥、棗膏(各一升)茯苓、麥門冬、芎?、桂心、當歸、甘草、羌活(各二十銖)干姜、干地黃(各二十六銖)人參、五味子、防風(fēng)(各一兩)細辛(十八銖)白術(shù)(四十二銖)
上十九味,切搗十四味篩,別研棗膏和散,次納諸髓蜜和攪令相得,納銅缽中于釜湯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心小腸俱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jīng)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 ,名曰心小腸俱虛。
大補心湯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芩 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干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姜(六兩) 飴糖(一斤)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補心丸
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婦人產(chǎn)后余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方。
當歸 防風(fēng) 芎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干姜 細辛 桂心 半夏 濃樸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作茯神) 遠志(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
關(guān)鍵詞: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