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王安石《傷仲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作者:佚名 古詩詞考題 來源:網(wǎng)絡(luò)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他學(xué)習(xí)和被父親當(dāng)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xué)習(xí)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和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閱讀練習(xí)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劃線的詞語。

①世隸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錢幣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復(fù)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異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斷出下列句子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

A、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B、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C、余聞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資過人的具體表現(xiàn)有兩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來又發(fā)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變得“泯然眾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著重描寫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給我們怎樣的教育和啟示?

參考答案

1、①隸屬,屬于 ②有人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C

3、①從此(人們)指定物體讓(仲永)作詩,他就能立馬寫好。

②(仲永的父親)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鄉(xiāng)里人,不讓(仲永)學(xué)習(xí)。

4、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5、方父是一個目光短淺,唯利是圖的人

我最想對他說:“略”。 (合情又合理,語言通順即可)

6、一個人的天資再好,如果不重視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二:

1、解釋下列字詞。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環(huán)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線字注音:

⑴ 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dāng)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

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

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

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

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

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jīng)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

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xu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⑴ 同鄉(xiāng)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

⑶ 同“攀”,牽、拉

⑷ 四處拜訪

2、⑴ chèn 相當(dāng)

⑵ mǐn 消失的樣子

3、D

4、D

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

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8、不使學(xué)

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后天的學(xué)習(xí)更為重要。

三: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第一段中刻畫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3、方仲永五歲作詩能"指物作詩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作的詩已經(jīng)"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就"泯然眾人矣"。

4、幼年時的方仲永有令人稱奇的表現(xiàn)是: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C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父親"不使學(xué)"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6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不使學(xué).

7、點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個字是:不使學(xué)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轉(zhuǎn)變?yōu)?quot;凡人"的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來,方仲永"卒之為眾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點明方仲永天賦消失的一句話是:泯然眾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時候是位"奇才",長大后卻變成一位平庸無奇的人的原因的語句是: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變成普通人的個人、直接原因的語句是:不使學(xué)。

13、仲永變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寫《傷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15、在學(xué)業(yè)上,不管天生聰明與否,應(yīng)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有三個階段,請分別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⑵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⑶泯然眾人矣。

17、作者認(rèn)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認(rèn)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兩個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成才更為重要。

18、"不能稱前時之聞"中的"前時之聞"具體指: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四:

1、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傷"?

答: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沒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

2、"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和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托。

3、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義?

答:"奇"是"以……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會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縣人的承認(rèn)。

5、從"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貪圖錢財,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6、作者為什么極力渲染方仲永幼時的天資?

答:為了強調(diào)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對人的才能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讓讀者領(lǐng)悟到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guān)

7、"余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啟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為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天資聰慧時應(yīng)該怎樣做?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做的?他為什么會這樣做?

答:因材施教,及時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不使學(xué)";父利其然也、世隸耕、"邑人"的"捧殺"。

10、"泯然眾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對方仲永"泯然眾人"感到哀傷、惋惜。

11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從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答: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后天的學(xué)習(xí)更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資過人到平庸無七的變化過程說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答: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繼續(xù)努力學(xué)習(xí)新知識,也很難取的成就。

13、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jié)局是什么?讀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講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眾人矣。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人成材的關(guān)系。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14、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卻斷送了仲永的前途,這是相當(dāng)愚昧無知的,是讓人鄙棄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述了什么道理?對作者的評論你有什么看法?

答:強調(diào)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對發(fā)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說明了后天學(xué)習(xí)對人發(fā)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變,教育和學(xué)習(xí)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認(rèn)為資質(zhì)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

答:不驕傲,勤努力,發(fā)揚自己的長處,繼續(xù)發(fā)展。

17、你認(rèn)為人的天資和后天教育培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輔相成,后天教育更為重要。

18、如果你天資聰穎,是一個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將怎樣做?

答:如果我是個神童,我也會努力學(xué)習(xí),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學(xué)習(xí)將會落后,我要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19、如果你學(xué)習(xí)成績一般,你是否會自暴自棄?

答:如果我成績一般,我也會加倍努力,以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rèn)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收族:團結(jié)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rèn)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rèn)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fù):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rèn)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nóng)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關(guān)鍵詞:傷仲永

相關(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王安石《傷仲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