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江水清澈澄清江月空明,江上是誰在彈撥玉箏?隔著江和著淚傾聽,滿江山一片長嘆聲。
越調(diào):宮調(diào)名。憑闌人:曲牌名。江夜:曲題。
搊(chōu):撥動,彈撥。玉箏:對古箏的美稱。箏是一種彈撥樂器。
這是一首描寫月夜于江上聽箏的小令。作品只有四句,且語言直白如話。然而作者造境淡遠(yuǎn),語雖短而意纏綿,詞雖淡而情至深。
此曲第一句先寫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靈明凈,顯示出澄澈寧謐的氣氛。第二句寫箏的聲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誰彈起玉箏,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韻味。第三句則從聽箏人的神態(tài),以背面敷粉的藝術(shù)手法,烘托箏聲所表達(dá)的哀傷感情。第四句寫江濤澒洞,它像是被箏聲勾起的深沉的嘆息。這樣的寫法,又把感傷之情推進(jìn)一步。
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與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長詩《琵琶行》有相似之處。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聞哀怨的音樂彈奏,這支《憑闌人》幾乎可說是濃縮的《琵琶行》。只是白詩詳盡地介紹了演奏的過程,彈者的身份、經(jīng)歷,以及聽者哀怨的緣故,而小令限于容量,這一切都付闕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懸念,令人遐想。箏聲無端而至,哀怨無端而生,倏然以來,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風(fēng)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屬散曲巧體之一的“嵌字體”,各句都嵌有一至二處“江”字?!扒蹲煮w”在詩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淵明的《止酒》詩,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體”的最早作品,則是元好問的《喜春來·春宴》:“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fēng)春醞透人懷。春宴排,齊唱喜春來。”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與句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全曲出現(xiàn)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滿江”的重復(fù)不僅多方位地充實了“江夜”的題意,而且表現(xiàn)了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
張可久 :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yuǎn),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jì)》);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yuǎn),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yuǎn),號小山(《四庫...[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