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

宋代 / 楊炎正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出自宋代楊炎正的《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我拿著酒杯面對斜陽,默默無語似乎在問西風。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這么紅。放眼望去這千頃大江,里面有萬斛的離別哀愁,沒有地方讓遠飛的鴻鳥歇足。唯有闌干的一角可見一線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蹤浪跡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東。人生太短促,我還想閑步在三徑籬邊的菊叢。試問誰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當一個釣魚翁?;赝@淪陷的故國,這田園歸意莫要太匆匆。

注釋解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會曲·九金增宋重》為正體,雙調(diào)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后段十句四平韻。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后改為五斗一斛?!叭f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謂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欄眺望,欄桿一角露出一線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徑菊花:趙岐《三輔決錄·逃名》:漢時,蔣詡辭官歸鄉(xiāng)里,閉門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徑(小路),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后遂以“三徑” 稱隱士居所。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此化用其意,表示歸居田園。

中州: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五湖:太湖一帶。此表示隱遁湖海。

故國:指中原。

創(chuàng)作背景

楊炎正是楊萬里的族弟,與辛棄疾相交甚密。他和辛棄疾一樣,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但卻在朝廷的投降政策下無所事事,空有卓越才能和遠大抱負而無從施展,這首詞正是作者秋日感懷、觸景生情時所作,用以抒發(fā)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悶。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這是一首十分明顯的感懷秋日的詞。

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統(tǒng)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遠大抱負無從施展。這首詞通過對自家身世的傾訴,來表達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真實地表現(xiàn)了他那種感時撫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動。雖然這首詞哀怨傷感是主要氛圍,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詞立意煉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風姿卓約,藝術上有其特殊之處。

詞的上片,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悲壯而沉郁。起首兩句,輕描淡寫愁態(tài),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懷想,突發(fā)奇問。斜日,除了實寫景物,點明時間外,同時還有虛寫年華流逝之意,暗寓歲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無語問西風”,謂所問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問者西風,除了點明秋令外,也有與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這兩句是對仗,使人不覺。接下來“胭脂”兩句,自然是發(fā)問的內(nèi)容。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花色紅艷,所以詞人問西風: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這樣紅)?正如東風是春花的主宰一樣,西風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詞人在這里是這樣認為的。這一問自然是怪誕而無理。又何以有此一問?

詞人來到江邊,見秋江上滿眼芙蓉,紅艷奪目,與其時自家心境大相徑庭,所以心里嘀咕,產(chǎn)生了這樣奇怪的想頭,正如傷春的人,責怪花開鳥鳴,可謂推陳出新之筆,以此暗寫愁懷,頗為沉郁?!胺叛勰航ы暋本?,補出上文見芙蓉時己在江邊,不疏不漏,“暮”字又回應“斜日”。這千頃大江,“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轉(zhuǎn)出寫愁正題。以往文人寫愁,方式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喻之;賀鑄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喻之;李清照以“雙溪舴艋舟,載不動”(《武陵春》)喻之;皆構思新穎,設想奇特。這里,詞人化用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賦》)句,以“萬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盡,使抽象無形之愁,化為形象具體之物,比喻妥貼、生動。緊接著“無處”一句,再次極言愁之多,強化愁情:離愁滿江,竟連飛鳥立足棲息的地方都沒有,何況人呢?愁之無邊無際,由此可以想見,真是凄惻悲涼至極。這一句在上面兩句的形象比擬基礎上對愁情加以濃筆重抹,直至寫足寫透。以上七句,分作四層寫壯志未酬之愁情。

從淡筆輕寫到暗筆意寫,再轉(zhuǎn)為明筆直寫,最后又加以濃筆重寫,層層遞進,層層渲染。在這淡濃、明暗的映襯中,愁情愈發(fā)顯得強烈、鮮明。當時,詞人已三十四歲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滿腹經(jīng)世之才,無處施展,的確使人愁腸寸斷。這種“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悲壯沉郁之情,至此淋漓盡致,達到高潮。于是在筆墨酣暢之后,詞人又出以淡筆,使語氣變得平緩。

“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蒼茫,唯有闌干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倚著闌干,愁懷難遣。“醉醒中”,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狀態(tài),是把酒澆愁(醉)而后放眼觀物(醒)情貌的捏合,與東坡《江城子》詞“夢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說的相近。詞人飲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內(nèi)心積郁,愁腸百結;而仍醒,是因為胸中塊壘難平,壯志未酬。兩句一邊收束上片的離愁別緒,一邊又啟下片的心理矛盾。結構上顯得變化多端,感情上也頓挫有致,視象上又現(xiàn)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絕妙圖。

下片,詞人即調(diào)轉(zhuǎn)筆鋒,著重刻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開合張弛,忽縱忽擒。首先是過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脈,由詞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鄉(xiāng),披風戴雨,萍蹤浪跡,飄泊不定;接著,由此發(fā)出人生如寄的感嘆,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詩意,寄寓田園之思。并且緊跟問句,憤然發(fā)問:誰是國中豪杰?答語顯然:國中豪杰舍我其誰!而英雄又何處可用武?詞人無奈地說:“請借我浪跡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把退隱心情表現(xiàn)得委婉有致而又酣暢淋漓,渲染得十分飽滿。

這幾句真實反映了詞人遭受了人生的種種挫折,抱負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實現(xiàn),從而憔悴失意,無可奈何的苦衷?!?a href='http://m.duncanbcholidayhome.com/gushici/80445.html' target='_blank'>水調(diào)歌頭·登多景樓》一詞有“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坦露的也正是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愛國志士中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棄疾與之唱和的詞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桔千頭?!边@些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慨和悲憤,飽含著多少辛酸苦辣。最后兩句,筆調(diào)頓挫。在那股去國離家,退隱田園的感情洪流奔騰洶涌之時,驟然放下閘門。從而強烈表現(xiàn)了詞人立志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傾吐了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詞人既欲擺脫一切,又彷徨無地的心態(tài),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與屈原“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

作者介紹

楊炎正 : 楊炎正(1145—?)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楊萬里之族弟。慶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鏜,為寧縣簿。六年,除架閣指揮,尋罷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

楊炎正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原文翻譯賞析-楊炎正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