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耕(約前544年—?),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魯國鄆城(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冉堌鎮(zhèn))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期學(xué)者。
孔子弟子之一,成為孔門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門十哲”。后患惡疾,孔子親往探望,見其垂危,深為嘆惜。后世追封鄆侯、東平郡公、鄆國公。嘉靖九年(1530年),確定稱號“先賢冉子”,從祀孔廟。
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因惡疾早逝??鬃影@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冉子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有很高的威望。《史記》載:“孔子曰:‘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孔子對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魯國司寇時,冉子曾為中都宰。后,冉子得了不治之癥,孔子親自前去探望。握著冉子的手,望天長嘆,悲痛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