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外篇卷十九

作者:劉知幾 全集:史通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漢書五行志錯誤第十班氏著志,牴牾者多。在于《五行》,蕪累尤甚。今輒條其錯繆,定為四科:一曰引書失宜,二曰敘事乖理,三曰釋災(zāi)多濫,四曰古學(xué)不精。又于四科之中,疏為雜目,一作“志”,非。類聚區(qū)分。一作“別”。編之如后。

  第一科引書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記、《左氏》,交錯相并;二曰《春秋》、史記,雜亂難別;三曰屢舉《春秋》,言無定體;四曰書名去取,所記不同。

  其志敘言之不從也,先稱史記周單襄公告魯成公曰,晉將有亂。又稱宣公六年,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案宣公六年,自《左傳》所載也。夫上論單襄,則持史記以標首;下列曼滿,則遺《左氏》而無言。遂令讀者疑此宣公,亦舊作”上”。出史記;而不或作“下”,誤。云魯后,奠定何邦。是非難悟,進退無準。此所謂史記、《左氏》交錯相并也。

  《志》云:史記成公十六年,公會諸舊訛作“齊”。侯于周。案成公音,即魯侯也。班氏凡說魯之某公,皆以《春秋》為冠。何則??!洞呵铩氛?,魯史之號。言《春秋》則知公是魯君。一作“公”。今引史記居先,成公在下,書非魯史,而公舍魯名。膠柱不移,守株何甚。此所謂《春秋》、史記雜亂難別也。

  案班《書》為志,本以漢為主。在于漢時,直記其帝號謚耳。至于它代,則云某書、某國君,此其大例也。至如敘火不炎上,具《春秋》恒公十四年:次敘稼穡不成,直云嚴公原注:“嚴公”即“莊公”也。漢避明帝諱,故改曰“嚴”。注舊在后,今移置首見處。二十八年而已。夫以火、稼之間,別書漢、莽之事。年代已隔,去魯尤疏。洎乎改說異端,仍取《春秋》為始,而于嚴公之上,不復(fù)以《春秋》建名。遂使?jié)h帝、魯公,同歸一揆。必為永例,理亦可客。在諸異科,事又不爾。求之一,其例無恒。一作“?!薄4怂^屢舉《春秋》,言無定體也。

  案本《志》敘漢已前事,多略其書名。至于服妖章,初云晉獻公使太子率師、佩之金玦.續(xù)云鄭子臧好為聚鷸之冠,此二事之上,每加《左氏》為首。夫一言可悉,而再列其名,省則都捐,繁則太甚。此所謂書名去取,所記不同也。

  第二科敘事乖理者,其流有五:一曰徒發(fā)首端,不副征驗;二曰虛編古語,討事不終;三曰直引時談,竟無它述;四曰科條不整,尋繹難知;五曰標舉年號,詳略無準。

  《志》曰:《左氏》昭公十五年,晉籍談如周葬穆后。既除喪而燕?!秱鳌纷鳌把纭?,下同。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今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于是乎與喪賓燕,樂憂甚矣。禮,王之大經(jīng)也。一動而失二禮,無大經(jīng)矣,將安用之。案其后七年,王室終如羊舌所說,此即其效也,而班氏了不言之。此所謂徒發(fā)首端,不副征驗也。

  《志》云:《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晉女齊語智伯曰:齊高子容、宋司徒皆將不免。子容專,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專則速及,侈則將以力斃。

  九月,高子一作“止”。出奔北燕。所載至此,更無他說。案《左氏》昭公二十年,宋司徒奔陳。而班氏采諸本傳,直寫片言。閱彼全書,唯征半事。

  遂令學(xué)者疑丘明之說,有是有非;女齊之言,或得或失。此一多“明”字。所謂虛編古語,討事不終也。

  《志》云:成帝于鴻嘉、永始之載,好為微行,置私田于民間。谷永諫曰:諸侯夢得田,占為失國。而況王者蓄私田財物,為庶人之事乎。已下弗云成帝悛與不悛,谷永言效與不效。諫詞雖具,諸一作”而”。事闕如。此所謂直引時談,竟無它述者也?! ∑涫鍪髦愫玻仍漆崱搬崱奔础百摇?。也,有原注,在《雜駁》篇。

  公十年冬,大雨雹。今《志》作“雪”,疑唐初本作“雹”。隨載劉向之占,次云《公羊經(jīng)》曰“大雨雹”,續(xù)書董生之解。

  案《公羊》所說,與上奚殊,而再列其辭,俱云“大雨雹”而已。一脫“已”字。又一改作“入”,非。此科始一脫”始”字,一作“又”字。言大雪與雹,繼言殞霜殺草,起自春秋,訖一作“終”。乎漢代。其事既盡,仍重敘雹災(zāi)。

  分散相離,斷絕無趣。夫同是一類,而限成二條,二句指釐十年。首尾紛拏,而舊脫”而”字。章句錯糅。此統(tǒng)指全文。此所謂科條不整,尋繹難知者也。

  夫人君改元,肇自劉氏。史官所錄,須存幾例。案斯《志》之記異也,首列元封年號,不詳漢代何君;次言地節(jié)、河平,具述宣、成二帝。原注:宣帝地節(jié)四年,成帝河平二年,其紀年號如此。武稱元鼎,每歲皆書;原注:始云元鼎二年,又續(xù)云元鼎三年。案三年宜除元鼎之號也。哀曰建平,同年必錄。原注:始云哀帝建平三年,續(xù)復(fù)云哀帝建平三年。案同是一年,宜云是歲而已,不當重言其年也。此所謂標舉年號,詳略無準者也。  第三科釋災(zāi)多濫者,一脫“者”字。其流有八:一曰商榷前世,全違故實;二曰影響不接,牽引相會;三,曰敷演多端,準的無主;四曰輕持善政,用配妖禍;五曰但伸解釋,不顯符應(yīng);六曰考核雖讜,義理非精;七曰妖祥可知,寢默無說;八曰不循經(jīng)典,自任胸懷。

  《志》云:“史記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薄笆菤q,韓、魏、趙篡晉而分其地,威烈王命以為諸侯。天子不恤同姓,而爵其賊臣,天下不附矣?!卑钢墚攽?zhàn)國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竊斧,臺名逃債。正一有”可”字。比夫泗上諸侯,附庸小國者耳。至如三晉跋扈,欲為諸侯,雖假王命,實由己出。譬夫近代莽稱安漢,匪平帝之至誠;卓號太師,豈獻皇之本愿。  而作者茍責(zé)威烈以妄施爵賞,坐貽妖孽,豈得謂此三字,一作“謂得”二字。“人之情偽,盡知之矣”一無“矣”字。者乎!此所謂商榷前世,全違故實也。

  《志》云:昭公十六年九月,大零。先是,昭母夫人歸氏薨,昭不戚,而大一無“大”字,下同。蒐于比蒲。又曰:定公十二年九月,大雩。先是,公自侵鄭歸而城中城,二大夫圍鄆。案大舊衍“夫”字。蒐于比蒲,昭之十一年。城中城、圍鄆,定之六年也,其二役去雩,皆非一載。夫以國家恒一作“?!?。事,而坐延災(zāi)告,歲月既遙,而方聞響一作“感”。應(yīng)。斯豈非烏有成說,扣寂為辭者哉!此所謂影響不接,牽引相會也。

  《志》云:嚴公“嚴”謂“莊”,原舊注在此。七年秋,大水。董仲舒、劉向以為嚴母姜與兄齊侯淫,共殺桓公。嚴釋父舊訛作“公”。仇,復(fù)娶齊女,未入而先與之淫,一年再出會,于道逆亂,臣下賤之之舊脫一“之”字。應(yīng)也。又云:十一年秋,宋大水。董沖舒以為時魯、宋比年有一作“為”。乘丘、鄑之戰(zhàn),百姓愁怨,陰氣盛,故二國俱水。原注:謂七年魯大水,今年宋大水也。案此說有三失焉。何者?嚴公十年、十一年,公敗宋師于乘丘及口。夫以制勝克敵,策勛命賞,可以歡一無“以”字?!皻g”,一作“祈”。榮降福,而反愁怨貽災(zāi)邪?其失一也。且先是數(shù)年,嚴遭大水,原注:亦謂七年。校其時月,殊在戰(zhàn)前。而云與宋交兵,故二國大水,其失二也。況于七年之內(nèi)。已釋水災(zāi),始以齊女為辭,終以宋師為應(yīng)。前后靡定,向背何依?一作“倚”。其失三也。夫以一災(zāi)示眚,而三說竟興,此所謂敷演多端,準的無主一有“者”字。也。

  其釋“厥咎舒,厥罰恒燠”,以為其政弛慢,失在舒緩,故罰之以燠,冬而亡冰。

  尋其解《春秋》之無冰也,皆主內(nèi)失黎庶,外失諸侯,不事誅賞,不明善惡,蠻夷猾夏,天子不能討,大夫擅權(quán),邦君不敢制。若斯而已矣。次至武帝元狩照“志”改,舊作“元封”。六年冬,亡冰,而云先是遣衛(wèi)、霍二將軍窮追單于,斬首十余萬級歸,而大行慶賞。上又閔悔一作“恤”。勤勞,遣使巡行天下,存賜鰥寡,假一多“貸”字。與乏困,此二字,或作“之因”。舉遺逸獨行君子詣行在所??幸詾楸阋苏?,上丞相、御史以聞。于是天下咸喜。案漢帝其武功文德也如彼,其先猛后寬也如此,豈是有懦弱凌遲之失,而無刑罰戡定之功哉!何得茍以無冰示災(zāi),便謂與昔人同罪。矛盾自己,始末相違,豈其甚邪?此所謂輕持善政,用配妖禍也。

  《志》云:孝昭元鳳三年,太山有大石立。睦孟以為當有庶人為天子者。

  京房《易傳》云:“太山之石顛而下,圣人受命人君虜?!庇衷唬菏⒂谏?,同姓為天下雄。案此當是孝宣皇帝即位之祥也。夫宣帝出自閭閻,坐登宸極,所謂“庶人受命”者也。以曾孫血屬,上纂皇統(tǒng),所謂“同姓一多“之”字,雄”者也。昌邑見廢,謫居遠方,所謂“人君虜”者也。班《書》載此征祥,雖具有剖析,而求諸后應(yīng),曾不縷陳。敘事之宜,豈其若是?茍文有所闕,則何以載一作“成”。言者哉,此所謂但申解釋,不顯符應(yīng)也。

  《志》云: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陳持弓,年九歲,走入未央宮。又云:綏和二年,男子王褒入北司馬門,上前殿。班《志》雖已有證據(jù),言多疏闊?! 〗窳难荻曛?。案女子九歲者,九一脫“九”字。則陽數(shù)之極也。男子王褒者,王則巨君之姓也。入北司馬門上前一少”前”字。殿者,王莽始為大司馬,至哀帝時就國。帝崩后,仍此官,因以篡位。夫人一無”人”字。入司馬門而上殿,亦由作“猶”。從大一少“大”字。司馬而升一作”登”。極。

  災(zāi)祥示兆,其事甚明。忽而不書,為略何甚?此所謂解釋雖讜,義理非精也?!  吨尽吩疲喊У劢ㄆ剿哪?,山陽女子田無嗇懷妊,二字劉補。未生二字今依《志》補。二依《志》改。舊作“三”。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土收養(yǎng)。尋本《志》雖述此妖災(zāi),而了無解釋。案人從胞至育,含靈受氣,始末有成一作“恒”,數(shù),前后有定準?! 〈撕未裕隳死酃P,至于一無“于”字。在孕甫爾,遽發(fā)啼聲者,亦由作“猶”,下同。物有基業(yè)未彰,而形象已兆,即王氏篡國之征。生而不舉,葬而不死者,亦由物有期運已定、非誅翦所平、即王氏受命之應(yīng)也。又案班云一作“志”,下多“以”字。小女陳持弓者,陳即莽之所出;此語班《志》所有。如女子田無嗇者,田故莽之本宗。此意班《志》未言,事既同占,言無一概。豈非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乎?此所謂妖祥可知,寢默無說也?! ‘敶呵镏畷r,諸國賢俊多矣。如沙鹿《傳》作“鹿”,《志》作“麓”。其壞,梁山云崩,鹢退蜚于宋都,龍交斗于鄭水?;虿凇⒆赢a(chǎn),具述其非妖;或卜僵、史過,《傳》作”周內(nèi)史叔興”。盛言其必應(yīng)。蓋于時有識君子,以為美談。故左氏書之不利,貽厥來裔。既而古今路阻,聞見壤隔,至漢代儒者董仲舒、劉向之徒,始別構(gòu)異聞,輔申它說。以茲后學(xué),陵彼先賢,蓋今諺所謂“季與厥昆,爭知嫂諱”者也?!爸蔽遄?,一作“私嫂者”三字,謬。原注:今諺曰:“弟與兄,爭嫂字?!币云涿桑噬晕娘椫?。

  一失此注。而班《志》尚舍長用短,捐舊習(xí)新,茍出異同,自矜魁博,多見其無識者矣。此所謂不循經(jīng)典,自任胸懷也。

  第四科古學(xué)不精者,其流有三:一曰博引前書,網(wǎng)羅不盡;二曰兼采《左氏》,遺逸甚多;三曰屢舉舊事,不知所出。

  《志》云:庶征之恒一作“常”。風(fēng),劉向以為《春秋》無其應(yīng)。劉歆以為釐十六年,《左氏傳》釋六鶂同“鹢”。退飛是也。案舊史稱劉向?qū)W《谷梁》,一有“劉”字。歆學(xué)《左氏》。既祖習(xí)各異,而聞見不同,信矣。而周木斯拔,鄭車僨濟,風(fēng)之為害,備于《尚書》、《春秋》。向則略而不言,歆則知而不傳。恐當作“博”。又詳言眾怪,歷敘群妖。述雨牦為災(zāi),而不錄趙毛生地;書異鳥相育,而不載宋雀生鹯.斯皆見小忘大,舉輕略重。蓋學(xué)有不同,識無通鑒故也。且當炎漢之代,厥異尤奇。若景當作”武”。帝承平,赤風(fēng)如血;于公在職,亢陽為旱。惟一作”在”。紀與傳,各具其詳,在于《志》中,獨無其說者,何哉?此所謂博引前書,網(wǎng)羅不盡也?!  蹲髠鳌吩疲核稳酥皙m《志》作“口”。狗,華臣出奔陳。又云:宋公子地舊誤作“它”,下同。有白馬,景公奪而朱其尾鬣。地弟辰以蕭叛。班《志》書此二事,以為犬馬之禍。原注:此二事是班生自釋,非引諸儒所言?! “浮蹲笫稀匪d,斯流實繁。如季氏之逆也,由斗雞而傅介;衛(wèi)侯之敗也,因養(yǎng)鶴以乘軒。曹亡首于獲雁,鄭弒舊作“殺”。萌于解黿。郄傳作“郤”。至奪豕而家滅,華元殺原作“煞”,一作“烹”。羊而卒奔。此亦一訛“言”。白黑之祥,羽毛之孽。何獨舍而不論,唯征犬馬而已。此所謂兼采《左氏》,遺逸甚多也。

  案《太史公書》自《春秋》已前,所有國家災(zāi)眚,賢哲占候,皆出于《左氏》、《國語》者也。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厲,下終魯之定、哀。

  而不云《國語》,唯稱史記,豈非忘本詢末,逐近棄遠者乎?此所謂屢舉舊事,不知所出也。

  所定多目,凡二十或訛“一十九”,或訛“二十九”。種。但其失既眾,不可殫論。故每目之中,或時舉一事。庶觸類而長,他皆可知。又案斯志之作也,本欲明吉兇,釋休咎,懲惡勸善,以戒將來。至如春秋已還,漢代而往,其間日蝕、地震、石隕、山崩、雨雹、雨魚、大旱、大水,犬一作“雞”,與注不應(yīng)。豕為禍,桃李冬花,多一無“多”字。直敘其災(zāi),而不言其應(yīng)。

  原注:載《春秋》時日蝕三十六,而二不言其應(yīng)。漢時日蝕五十三,而四十不言其應(yīng)。又惠帝二年、武帝征和二年、宣帝本始四年、元帝永光三年、綏和二年,皆地震。隕石凡十一??偛谎云鋺?yīng)。又高后二年,武都山崩。成帝河平二年,楚國雨雹,大如斧,蜚鳥死。成帝鴻嘉四年,雨魚于信都,孝景之時,大旱者二。昭、成二代,大雨水三。河平元年,長安有如人狀,被甲持兵弩,擊之,皆狗也。又鴻嘉中,狗與豕交?;莸畚迥晔?,桃李花,棗實。皆不言其應(yīng)也,此乃一作皆,非。魯史之《春秋》、《漢書》之帝紀耳,何用復(fù)編之于此志哉!昔班叔皮云:司馬遷敘相如則舉其郡縣,著其字?! 〈巳终瞻唷秱鳌费a,舊脫,蕭、曹、陳平之屬,“陳平之屬”四字,亦舊脫,照傳補。否則蕭、曹亦馬遷并時矣。仲舒并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蓋有所未暇也。若孟堅此《志》,錯繆殊多,豈亦刊削未周者邪?不然,何脫略之甚也。亦有穿鑿成文,強生異義。如蜮之為惑,麋之為迷,隕五石者齊五子之征,潰舊作“崩”,誤。七山者漢七國之象,叔服會葬,郕舊作“成”,非。伯來奔,亢陽所以成妖,鄭易許田,魯謀萊國,食苗所以為禍。諸如此比,一作“事”。其類弘多。徒有解釋,無足觀采。知音君子,幸為詳焉。

  五行志雜駁第十一魯文公二年,不雨。班氏以為自文即位,天子使叔服會葬,毛伯賜命,又會晉侯于戚。上得天子,外得諸侯,沛然自大,故致亢陽之禍。案周之東遷,日以微弱。故鄭取溫麥,隱三。射王中肩?;肝濉3^苞茅,僖四。觀兵問鼎。宣三。事同列國,變《雅》為《風(fēng)》。如魯者、方大邦不足,比小國有余。安有暫降衰周使臣,遽以驕矜自恃,坐招厥罰,亢陽為怪。一無“為怪”二字。求諸人事,理必不然。天高聽卑,豈其若是也。

  《春秋》成公元年,無冰。班氏以為其時王札子一誤作“子札”,下同。殺召伯、毛伯。案今《春秋經(jīng)》札子殺毛、召,事在宣十五年。而此言成公時,未達其說。下去一訛作“云”。無冰,凡有三載。

  《春秋》昭公九年,陳火。董仲舒以為陳夏征舒弒君,楚嚴王原注:“嚴”即“莊”也。皆依本書不改其字。下同。托欲為陳討賊,陳國辟門而待之,因滅陳。陳之臣子毒恨尤甚,極陰生陽,故致火災(zāi)。案楚嚴王之入陳,乃宣十一年事也。始有蹊田之謗,取愧叔時;一訛作“取譏隗叔”。終有封國之恩,見賢尼父。毒恨尤甚,其理未聞。又一脫“又”字。案陳前后為楚所滅者三,始宣十一年為楚嚴王所滅,次昭八年為楚靈王所滅,后哀十七年為楚惠王所滅。今董生誤以陳次一脫“次”字。亡之役,是楚始滅之時,遂妄有占候,虛辨物色。尋昭之上去于宣,魯易四公;一作“主”。嚴之下至于靈,楚經(jīng)五代。雖懸隔頓別,而混雜無分。嗟乎!下帷三年,誠則勤矣。差之千里,何其闊哉!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蝕之,既。京房《易傳》以為后楚嚴始稱王,《志》無“始”字。此用師古《注》語。兼地千里。案楚自武王僭號。鄧盟是懼,荊尸久舊訛“又”。傳。亦用師古《注》語。歷文、成、繆三王,一作“主”。方至于嚴。是則楚之為王,已四世矣,何得言嚴始稱之者哉?又魯桓公薨后,歷嚴、閔、釐、文、宣,原注:“釐”即“僖”。皆依本書,不改其字也。下同。凡五公而楚嚴始作霸,安有桓三年日蝕而已應(yīng)之者邪?

  非唯敘事有違,亦自一無“自”字。占候失中者矣。

  《春秋》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劉向以為釐公末年,公子遂專權(quán)自恣,至于弒君,陰脅陽之象見。釐公不悟,遂后二年殺公子赤,立宣公。

  案遂之立宣殺子赤也,此乃文公末代。輒謂僖公暮年,世實“世實”,一作“年世”。懸殊,言何倒錯?

  《春秋》釐公十二年,日有蝕之。劉向以為是時莒滅杞。案釐一無“案”字,一無“釐”字。十四年,諸侯城緣陵?!豆騻鳌吩唬宏聻槌??杞滅之。

  孰滅之?蓋徐、莒也。如中壘所釋,當以《公羊》為木耳。一作“爾”。然則作“然而”用?!豆颉匪f,不如《左氏》之詳?!蹲笫稀废骞拍?,晉平公時,杞尚在云?!霸凇保蛔鳌按妗薄Ef贅二“云”字。

  《春秋》文公元年,日有蝕之。劉向以為后晉滅江。案本《經(jīng)》書文四年,楚人滅江。今云晉滅,其說無取。本《志》師古《注》亦云。且江居南裔,與楚為鄰;晉處北方,去江殊遠。稱晉所滅,其理難通。

  《左氏傳》魯襄公時,宋有生女子赤而毛,棄之堤下。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者見而收之,因名曰棄。長而美好,納之平公,生子曰佐。后宋臣伊一脫“伊”字。戾,讒太子痤一訛“座”。而殺之。原注:事在襄二十六年。先是,大夫華元出奔晉,原注:事在成十五年:華合比奔衛(wèi)。原注:事在昭六年。劉向似為時則有火災(zāi)赤眚之明應(yīng)也。案災(zāi)祥之作,將應(yīng)后來:事跡之彰,用符前兆。如華元奔晉,在成十五年,參諸棄堤,實難符會。又合比奔衛(wèi),在昭六年,而與元奔,一作“華元奔晉”。俱云“先是”。惟前與后,事并相違者焉。

  《春秋》成公五年,梁山崩。七年,鼷鼠食郊牛角。襄公十五年,日有蝕之。董仲舒、劉向皆以為自此前一無“前”字。后,晉為雞澤之會,諸侯盟,大夫又盟。后為湨音讀如“葛”。梁之會,諸侯一多“不”字。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旒,不得舉手。又襄公十六年五月,地震。劉向以為是歲三月,大夫盟于口梁,而五月地震矣。又其二十八年春,無冰,班固以為天下異者。襄公時,天下諸侯之大夫,皆執(zhí)國權(quán),君不能制,漸將日甚。原注:《谷梁》云:“諸侯始失政,大夫執(zhí)國權(quán)?!庇衷唬褐T侯失政,大夫盟。

  政在大夫,大夫之不臣也。案春秋諸國,權(quán)臣可得言者,如三桓、六卿、田氏而已。如雞澤之會、口梁之盟,其臣豈有若向之所說者邪?然而《谷梁》謂一作“為”。大夫不臣,諸侯失政。《谷梁傳》作“正”,前注同。譏其無禮自擅,在茲一舉而已。非是如一作“知”,非?!罢蓪幨?,祭則寡人”,相承世官,遂移國柄。若斯之失也,若董、劉之徒,不窺《左氏》,直憑二傳,遂廣為它說,多肆奓陟加切?;蛘`作“大多”二字,或改作“侈”,并非。言。仍云“君若綴旒”,“臣將日甚”,何其妄也。  《春秋》昭十七年六月,日有蝕之。董仲舒以為時宿在畢,晉國象也。

  晉厲公誅四大夫,失眾心,以弒死。后莫敢復(fù)責(zé)一有“其”字。大夫,六卿遂相與比周,專晉國,晉君還事之。

  案一脫“案”字。晉厲公所尸唯三郤耳,何得云誅四大夫者哉?又州滿既死,原注:今《春秋。左氏》本皆作“州蒲”,誤也。當為州滿,事具王劭《續(xù)書志》。悼公嗣立,選六官者皆獲其才,一作“事”。逐七人者盡當其罪。以辱及揚干,將誅魏絳,覽書后悟,引愆授職。此則生殺在已,寵辱自由。故能申五利以和戎,馳三駕以挫楚。威行夷夏,霸復(fù)文、襄。而云不復(fù)責(zé)大夫,何厚誣之甚也。自昭公謂晉昭公,已降,晉政多門。如以君事臣,居下僭上者,此乃因昭之失,漸至陵夷。匪由懲厲之拭,自取淪辱也。豈可輒持彼后事,用誣先代者乎?

  哀公十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一無“于”字。東方。董仲舒、劉向以為周之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氏。出東方者,軫、角、亢也?;蛟唬航?、亢,大國之一無“之”字。象,為齊、晉也。其后田氏篡齊,六卿分晉。案星孛之后二年,《春秋》之《經(jīng)》盡矣。又十一年,《左氏》之《傳》盡矣。自《傳》盡后八十二年,齊康公為田和所滅。又七年,晉靜公為韓、魏、趙所滅。上去星孛之歲,皆出百余年。辰象所纏,氛祲所指,著一作“共”。相感應(yīng),何太疏闊者哉?且當《春秋》既終之后,《左傳》未盡之前,其間衛(wèi)弒君,越滅吳,魯遜越,舊衍“云云”二字。賊臣逆子破家亡國者多矣。此正得東方之象,大國之征,何故舍而不述,遠求他代者乎?又范與中行,早從殄滅。智入戰(zhàn)國,繼踵云亡。輒與三晉連名,總以六卿為目,殊為謬也。

  尋斯失所起,可以意惻;何者?二傳所引,事終西狩獲麟?!蹲笫稀匪鶗?,語連趙襄滅智。漢代學(xué)者,唯讀二傳,不觀《左氏》。故事有不周,言多脫略。且春秋之后,戰(zhàn)國之時,史官闕書,年祀難記。而學(xué)者遂疑篡齊分晉,時與魯史相鄰。故輕引災(zāi)祥,用相符會。白圭之玷,何其甚歟?

  《春秋》釐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隕霜不殺草。其下劉向占牽及三家逐昭公之文。成公五年,梁山崩。劉向占亦及三家逐魯昭。七年,鼷鼠食郊牛角。

  劉向以似脫“為”字。其后三家逐魯昭公,卒死于外之象,單述一占,括上三災(zāi)。案乾侯之出,事由季氏。孟、叔二孫,本所不預(yù)。況昭子以納君不遂,發(fā)憤而卒。論其義烈,道貫幽明。定為忠臣,猶且無愧;編諸逆黨,何乃厚誣?夫以罪由一家,而兼云二族,以此題目,何其濫歟?  《左氏傳》昭公十九年,龍斗于鄭時門之外洧淵。劉向以為近龍孽也。

  鄭,小國,攝乎晉、楚之間,重以強吳,鄭當其沖,不能修德,將斗三國,以自危亡。是時,子產(chǎn)任政,內(nèi)惠于民,外善辭令。以交三國,鄭卒亡患,此能以德銷災(zāi)之道也。案昭之十九年,晉、楚連盟,干戈不作。吳雖強暴,未攏諸華。鄭無外虞,非子產(chǎn)之力也。又吳為遠國。僻在江于,必略中原,當以楚、宋為始。鄭居河、潁,地匪夷庚,謂當要沖,殊為乖角。求諸地理,不其爽歟?

  《春秋》昭公十五年六月,日有蝕之。董仲舒以為時宿在畢,晉國象也。

  又云:舊作“云云”,誤?!叭毡仍傥g,其事在《春秋》后,故不載于《經(jīng)》?!?/p>

  案自昭十五舊作“四”,誤。年,迄于獲麟之歲,其間日蝕復(fù)有九舊誤“七”,下同。焉。事例本《經(jīng)》,披文立驗,安得云再蝕而已,又在《春秋》之后也?且觀班《志》編此九蝕,其八舊誤“六”。皆載董生所占。復(fù)不得言董以事后《春秋》,故不存編錄。再思其語,三覆所由,斯蓋孟堅之誤,非仲舒之罪也。

  《春秋》昭公九年,陳火。劉向以為先是陳侯之弟招殺陳太子偃師,楚因滅陳?!洞呵铩凡慌c蠻夷滅中國,故復(fù)書陳火也。案楚縣中國以為邑者多矣,如邑有宜見于《經(jīng)》者,豈可不以楚為名者哉?蓋當斯時,陳雖暫亡,尋復(fù)舊國,故仍取陳號,不假楚名。獨不見鄭裨灶之說乎?裨灶之說一脫此五字。斯災(zāi)也,曰:“五年,陳將復(fù)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贝似湫б?。一脫此四字。自斯而后,若顓頊之墟,宛丘之地,如有應(yīng)書于國史者,一無“者”字。豈可復(fù)謂之陳乎?

關(guān)鍵詞:外篇,史通

《外篇卷十九》相關(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外篇卷十九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