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 九地篇:作戰(zhàn)時碰到九種形勢的應(yīng)對方法
重點金句解析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自戰(zhàn)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地形是地理問題,地勢是形勢問題
這一講我們進入《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
《九地篇》有1000多字,在《孫子兵法》里算特別長的,占六分之一。原文不僅長,內(nèi)容也比較亂,主要就講了九種地勢的情況、戰(zhàn)術(shù)要點。我就用一講時間來給你講述精華要點。
上一篇我們講《地形篇》,足足講了五講才爬出來,這一篇又講地勢,看來地形地勢對于軍事實在是太重要了。
地形和地勢有什么區(qū)別呢?地形是地理問題,地勢是形勢問題。你可能聽不懂,地理問題跟形勢問題又有什么區(qū)別?講完第一個地勢你就懂了。
地勢一共有九種,我們先講第一種——散地。
“諸侯自戰(zhàn)其地者,為散地”。
在自己本國的境內(nèi)作戰(zhàn)就是散地。什么東西容易散呢? 軍心容易散,因為離家太近了。
“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投歸之處”。
士兵很容易就跑回家了,所以大家的戰(zhàn)斗意志不強。
講完散地的定義,你就理解地形和地勢的區(qū)別了。 地形就是研究地貌是山地還是平原,而地勢則涉及到軍隊的心理問題以及這個地方的戰(zhàn)場形勢。
九種不同地勢的戰(zhàn)術(shù)對策
散地怎么辦呢?《孫子兵法》里面講“散地則無戰(zhàn)”,散地你就不要跟敵人作戰(zhàn)。你可能會疑惑,敵人都已經(jīng)打到我們國境里面來了,我們卻不跟他作戰(zhàn),這是為什么?
兵法是要你不要跟他野戰(zhàn),要“堅壁清野” ——人、牲畜和糧草全部都運進城從而讓他沒東西搶;接下來把守好城池和要塞,最后再派親兵去打他的交通線,絕其糧道。
敵人挑戰(zhàn)咱們但是沒人迎戰(zhàn),然后他的糧草又跟不上,搶掠又搶不到東西。這時候我們就耗他,耗到他撤退了再“擊其惰歸”——我們在后面追著打他。
第二種地形叫輕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
這時候大家可能會想到“重地”這個概念,我們總說“深入重地”,那么輕地就是要“淺入”。
戰(zhàn)爭發(fā)生在我們的國境內(nèi)是散地,而如果是我們侵入到敵國的境內(nèi),但是進入得還不夠深,剛進去不遠,這就叫輕地。孫子說:
“輕地則無止”。
無止就是不要停止,大家繼續(xù)挺進。
為什么呢?輕地比散地離家遠,但是還不足夠遠。散地就在家門口,士兵一沒斗志就回家了;而在輕地,大家往前進的話心里忐忑;往后退呢,則感覺自己現(xiàn)在當逃兵還來得及。 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要給大家念想,你要帶領(lǐng)士兵繼續(xù)深入敵境。
第三種地形叫“重地”,重地在《孫子兵法》的原文里排在第六,我把它提到第三個來講,因為它恰好和輕地相對應(yīng),方便你理解。其實之前也提到了“深入重地”這個成語,兵法說: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
進入敵境很深,并且背后已經(jīng)有好多敵國的城池了,這個時候士兵就死心塌地了。
孫子說:
“重地則掠”。
你要去搶掠敵軍。 因為你的交通線太長甚至可能會中斷,所以你只能靠搶掠敵方才能生存下來。
但是這個道理敵人也懂。因為你在重地就意味著敵人在散地,那么他就堅壁清野,把東西能搬走的搬走,不能搬走的一把火燒了也不留給你。
當年拿破侖挺進莫斯科就是深入重地,已經(jīng)把敵人的首都拿下了,就等著沙皇跟他談判議和以取得對他最有利的條件。但是沙皇堅決不談判,還放火把莫斯科也燒了,那么拿破侖就只能撤退了。
他一撤退,沙皇就開始運用《孫子兵法》中的“擊其惰歸”,俄國人追在法國大軍的后面,一口一口地把整個法國大軍差不多全吃光了。
從散地、輕地到重地,我們就能看出地勢和地形的不同: 地形是地理形態(tài),地勢是不同地點的不同形勢,特別是雙方的資源條件和士卒的心理狀態(tài)。
第四種地勢叫“爭地”,兵家必爭之地,我得到就對我有利,敵人得到了就對敵人有利,這就是爭地。面對爭地怎么辦呢? 爭地就是要爭先,你要抓緊先把地爭到手; 如果沒爭到,孫子說:
“爭地則無攻”。
無攻就是不要進攻,如果人家先占了你就別上去硬攻了。
第五種“交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交地就是沒有什么險要的平原,跟前面我們講的“通形”類似。道路是四通八達的,甚至沒有道路大家也可以暢行無阻。我來得,敵人也來得,誰也擋不住誰。
在“交地”作戰(zhàn)的原則是什么呢?孫子說:
“交地則無絕”。
曹操注解“無絕”為“相及屬也”, 你的部隊要首尾相接,中間不要有空當。因為有空當就容易被別人切斷,從而吃掉你的尾巴,或者把你的部隊分割并分別包圍了,讓你首尾不能相應(yīng)。
這個情景你可以想象一下,因為敵人可以從任何地方來,所以你的部隊一定是一個挨一個的,中間不要有空當,否則就會被人家截斷。
第六種地勢叫做“衢地”,衢就是浙江衢州的衢。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
三國交界之地,我們說某地雞鳴三省,早上公雞叫三個省的人都能聽見,這就是衢地。 浙江的衢州比三省還多一省,是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這就是超級衢地,所以干脆以衢為名叫衢州了。衢州一向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的稱號。
那么衢地為什么“先至而得天下眾”呢?天下就是諸侯。在敵我之旁還有第三國,誰先到了衢地和第三國結(jié)交并得到第三國的幫助,就能形成二打一的形勢,這樣勝算就大了。
“衢地則合交”。
在衢地的戰(zhàn)略方針就是搞好外交,爭取和第三國結(jié)盟。
第七種地勢“圮地”,山林、險阻、沼澤,凡是難走的路都叫圮地。兵法說:
“圮地則行”。
圮地下面都是水,所以建筑物無法固定,你也就沒辦法筑城、修筑工事和扎營。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帶兵快速通過,不要停留。
第八種地勢“圍地”, 圍地不是敵軍把我們包圍了,而是地形把我們包圍了。
“所由入者隘”。
進去的道路很狹窄,而回來的道路非常迂回、曲折和遙遠。困在這樣的地形里面,敵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擊敗我們,這種地勢就叫做“圍地”。
軍隊處在圍地里面,不僅出不來而且作戰(zhàn)也展開不了,沒有展開面。怎么辦呢?孫子忠告:
“圍地則謀”。
謀就是要想辦法。 首先你要阻塞隘口,不讓敵人攻進來;然后一次把幾天的飯都做好,這樣敵人看不到我們的炊煙就會認為我們沒糧食了,覺得我們快不行了。 他們就開始準備收取勝利果實,于是心情放松,整體戒備就不嚴密了。
這個時候我們召開決戰(zhàn)動員大會,鼓舞士卒并激起敵我仇恨,令士兵個個奮勇,然后依托左右的險阻地形精銳盡出,一鼓作氣沖鋒前進。
敵人如果來擋就即刻強攻,務(wù)必突圍出去;你要號令前鋒猛斗,后軍擴大戰(zhàn)果,然后左右兩軍策應(yīng),最后傾巢突圍一鼓而下,這就是沖出圍地的方法。
第九種地勢“死地”,孫子說:
“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也,為死地”。
你馬上戰(zhàn)斗還有可能活,拖延一陣子肯定得死,這就叫做等死不如找死。死地怎么辦呢?“死地則戰(zhàn)”,什么也別想,你就是帶兵沖上去拼命。
本講小結(jié)
以上就是九種地勢的作戰(zhàn)原則,孫子在最后總結(jié)說:
· “爭地,吾將趨其后”,在爭地我們要疾速前進,抄到敵人的后面搶先到達。
· “交地,吾將謹其守”,在交地我們要很謹慎地守衛(wèi)壁壘,然后切斷敵人的交通線。
· “衢地,吾將固其結(jié)”,在衢地我們要結(jié)交諸侯讓外交關(guān)系牢固,不要被敵人把盟國給爭取去了。
· “重地,吾將繼其食”,在重地我們要搶糧食否則后勤就會跟不上,我們要就地搶糧。
· “圮地,吾將進其途”,到了圮地——山林、險阻和沼澤,我們要快速通過不可耽擱。因為我們一耽擱就會被人堵在里面,這就麻煩了。
· “圍地,吾將塞其闕”,進入圍地被人包圍了怎么辦?我們要把缺口堵上。
只有一個缺口能出去,為什么還要堵上呢?這就是“圍師必闕”,敵人包圍我們了,他怕我們死戰(zhàn),所以他一定會留個缺口給我們一條生路,這樣我們的士兵沒有死戰(zhàn)的意志就會往人家安排好的缺口跑。
你一跑他就擊其惰歸并圍追堵截,一節(jié)一節(jié)地把我們?nèi)缘袅?。所以咱們自己堵上缺口并告訴士卒,我們已經(jīng)無路可逃了。只有對著敵人沖殺才有可能擊跨敵人。
·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在死地你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決心。把輜重、糧食和營帳都燒了,再把井填了灶砸了,我們就算不活了也要跟敵軍拼了。
好,《九地篇》我們就講到這里,下一篇我們進入第十二篇《火攻》。
《九地篇》原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zhàn)其地,為散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yǎng)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fā)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cè)峤缘?,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fā)其機,焚舟破釜,若驅(qū)群羊,驅(qū)而往,驅(qū)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jié);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涂;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yù)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dǎo)者,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yǎng)天下之權(quán),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guān)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劃重點
1.地形和地勢不同。地形是地理形態(tài)。地勢是不同地點的不同形勢,特別是雙方的資源條件和士卒的心理狀態(tài)。 2.九種形勢的應(yīng)對之道: 散地——不要作戰(zhàn); 輕地——繼續(xù)挺進; 重地——搶掠敵軍; 爭地——爭先搶地; 交地——隊伍首尾相接; 衢地——搞好外交; 圍地——想辦法突圍; 死地——沖上去拼命。
關(guān)鍵詞: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