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踏莎行·寫懷

元代 / 王行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塵路風花,暖空晴絮。游絲剩有縈牽處??蛻研易圆唤?,啼鵑又恁催歸去。

細草春沙,垂楊古渡。忘機可得如鷗鷺。平湖卻也慰人心,片帆不礙煙中樹。

注釋解釋

①王行,自號淡如居士,蘇州人明洪武初延為學校師,已而謝去,隱于蘇州石湖。②游絲,昆蟲吐出的柔絲,諧音“游思”。③剩有,頗有。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長洲(今江蘇蘇州)王行自號澹如居士,淹貫經史百家,明洪武初延為學校師,已而謝去,隱于石湖(在蘇州)。從此詞所及“塵路”、“縈牽”和“客懷”等語來看,或即作于返鄉(xiāng)途中亦未可知。

落筆“塵路”,開宗明義表示人在旅途,而以下所寫,皆途中所見所感。上片前三句,總在交代行程和季節(jié),所見之景帶有春意闌珊的典型特色。一路上風吹落花,天飄柳絮,晴空萬里,暖意洋洋;而那些昆蟲吐出的柔絲也隨之浮蕩輕揚。其中“游絲”諧音“游思”,于寫景中巧寓微意;“縈牽處”表面寫游絲有所掛牽,而實際上已暗透出下片“平湖”意脈。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語含雙關,點而不露。后二句直入“客懷”,寫得情思宛轉。“不禁愁”對于作客的情懷來說自古難免,本不足奇;奇的是“幸自”兩字。作者為什么不為客懷的“不禁愁”而苦,相反卻要為此慶幸呢?隨著以下詞意的逐層展開,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的所謂“愁”,是心里有所“縈牽”,他掛念的是故鄉(xiāng)。正因為他在客中“不禁愁”,時刻思懷家山,才促使他下定決心歸隱;如果客愁能禁,他不是還要滯留下去了么?所以“幸”與“愁”看似矛盾,卻在思鄉(xiāng)回家上得到了統(tǒng)一。“啼鵑”旬在此基礎上更為“催歸”營造了一種氣氛,仿佛連鳥兒也都通曉了人情。

下片前三句在寫景中點出歸隱忘機之意。“細草”和“垂楊”是上片景語的補充和延伸,因“春沙”和“古渡”可知作者的行程由陸上的“塵路”轉換成了水上的“片帆”。這種轉變于看似不經意間完成,卻反映了作者縝密的構思。“忘機”句用《列子·黃帝》載海上有好鷗者日與鷗鳥親狎,后其父要他取來玩弄,鷗鳥即舞而不下典。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他想擺脫塵世的種種機巧,回歸自然。詞的最后兩句揭出歸隱之處。“平湖”當指石湖,是上片所謂的“縈牽處”;“慰人心”應前“幸”字,表現出對故鄉(xiāng)的無限向往和熱愛;“片帆”由“古渡”而來,又顯示了忘情煙波的意趣,結得空靈悠遠,宛如一幅淡墨山水,令人心醉。

詞以寫懷為題,卻多用景語,筆觸細膩處如纖毫畢現,渾然處如云煙迷離,與作者善畫潑墨山水不無關系。情語雖有“愁”字逗引,而“慰人心”之“幸”則是一篇主腦,由此可以想見其人襟懷風貌。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王行 : 王行(13311395)元明間蘇州府吳縣人,字止仲,號淡如居士,又號半軒,亦號楮園。淹貫經史百家,議論踔厲。元末授徒齊門,與高啟、徐賁、張羽等號為十友,又稱十才子。富人沈萬三延為家...[詳細]

王行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踏莎行·寫懷古詩原文賞析-王行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