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關鍵詞: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么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么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話呢?”
這章孔老夫子講了這個道理很深刻,他先說一句,『予欲無言』,表層的意思就是說我不想說話,孔老夫子說我不想再說了。子貢他就在這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是子貢的老師,子貢也很好學,他很愛聽老師講,他說如果老師您不講了,這「小子」就是弟子們,將「何述焉」,述就作傳述來講。夫子您不把這道理說出來,我們弟子們將怎么傳述給后世?結果孔老夫子答復子貢說,『子曰:天何言哉』,天何嘗說話?天沒說話。『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雖然沒說話,可是它能夠有「四時」不停的運行,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百物」因之而生生不息。百物就是萬物,這個百字也不是數目字,它是泛指一切,一切的生物都隨著四時而運作。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生不息。所以天辦了這么多的事,生養(yǎng)萬物,『天何言哉』,天又何嘗說話?孔老夫子的心境,你看看,多么高遠,真的圣人是效法天?!?a href='http://m.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laozi/' target='_blank'>道德經》上也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是效法天地之道,這才能夠入圣人的境界。圣人沒別的,就跟天地合其德,他的德行跟天地一樣,生養(yǎng)孕育萬物而無作無言。
孔子在這里提示弟子學道一定要離言,這個言包括言語和文字,言能夠詮釋道,你不聽這些言語、不看這些文字,你可能永遠不能夠悟道,但是言語又不是道,它只是一種工具。在《金剛經》里做過比喻,「如筏喻者」,道就是讓我們到彼岸,到了彼岸就是證道,你沒到彼岸之前,你怎么過河?你要乘一個竹筏,站在竹筏上過河。過了河之后,那竹筏就得要放下,不可以背著竹筏再去趕路。言語文字就好比竹筏一樣,過去了之后要放下。言語是道的載體,所謂文以載道,但是它不是道,就不能夠執(zhí)著言語文字,又不能離開言語文字,所以即文字相,離文字相。我們要從文字當中體會道,體會得了把文字放下,所以道是在不言之中。因此我們學道,你看書也好,聽課也好,最重要的做到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言說名字,這是語言文字,我們要離。離不是不要,是不執(zhí)著,不要咬文嚼字鉆牛角尖,要體會道理就行了。還要離心緣相,心緣就是指你的起心動念,在那思惟、在那想象,這些都要放下。所以道,孔子說要「默而識之」,默就是無言、沉默,不僅無言還要無思無慮,沒有起心動念;而識之,識之就是你就認識它,默而識之是這么解釋。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你就能悟,悟到的才是你的,你學到的語言文字那是皮毛,不是真的道。
所以夫子在這里教化子貢說,「予欲無言」。這也很有意思,因為子貢在孔門四科學習當中言語是第一的,子貢最會言語,夫子教他予欲無言,告訴他「天何言哉」。所以子貢沒有悟道,他還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子貢自己也承認,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能理解的只是夫子的文章,語言文字,外表的這些禮等等,但是不能理解夫子說的性和天道,性是自性,天道這個不能用言語,不能用文章來契入,要離開,離言絕慮方能證悟。
在《雪公講要》當中他引了李中孚《四書反身錄》。李中孚叫李颙,也叫李二曲,他號二曲,是明清之際的哲學家,他的這部批注叫《四書反身錄》。說到,「夫子懼學者徒以言語文字求道,故欲無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桌戏蜃泳蛽膶W者,就是子貢做代表,你學儒之人如果光以語言文字來求道,那是求不了的,你不能見道。所以夫子教他欲無言,直下斬斷子貢的思慮言語,就好像禪門機鋒話一樣,一下讓你把那個思想之流截斷,橫斷中流,這方可悟道。
蕅益大師解釋很有禪味,說「無言,豈是不言?何言,卻是有言。說時默,默時說。參!」叫你參。參不是想,你可不能想,你一想就錯了。參是不用思惟,直下去面對,這叫參,叫參究,不是研究。你看無言怎么是不言?夫子也有言,他講了這么多的話,《論語》都給記載下來了,他不僅說還寫,寫《春秋》,寫《孝經》,刪定《詩經》,批注《周易》,這寫的很多東西。他說「予欲無言」,不是不言,又說何言,「天何言哉」。天哪里有言?這個言,它其實已經表現出來了,天的言語是什么?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所以圣人他的境界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叫我們很難懂,無說還怎么說?就像夫子無言還能言。這個無言是他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他沒有要想說,他為什么要說?弟子問他他就說,弟子有感他就有應。就好像古時候的鐘一樣,你給它敲一下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鐘何響焉?鐘沒有響,它自己哪有響?是你叩它,它才響,它自己沒有要響。
圣人的心地就是像鐘一樣空空如也,有人來叩問他了,他就跟你說。所以前面《論語》有講,孔子自己說他空空如也。有人來請問他,「叩其兩端而竭焉」,講出來兩端有正有反、有陰有陽,給你把這些事情講得清清楚楚,道理講得明明白白,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后就妥了,你也得放下,你又不能執(zhí)著他言語文字了,這就是圣人大用無方。因為他自己空心,他心里面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用起來是無限的,就像天一樣。天沒有起心動念,但是能夠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所以成圣就是與天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成圣人。怎么成?就是無言,無思無慮,無有造作,這就成功。大家回去好好參。
說時默,默時說,是什么意思?默是沉默。我曾經跟恩師有一次,請問他,那個是什么?見面了,當然我們是一種禮貌,也是對恩師的關心,問老師,「老師最近在忙什么?」結果老師說一句,「無事忙,忙無事」,你們回去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