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關鍵詞:中庸
現(xiàn)在是二十六章的開始第一句話:“至誠無息。”真正到達誠的那個境界,沒有間歇性,沒有斷過。什么叫無息呢?不休息,沒有停止。那么也可以拿佛學中的道理來解釋,至誠無息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它沒有停止的時候,是永恒,所以“至誠無息”。那么,講修養(yǎng)的功夫,可以拿禪宗的道理來解釋: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一念一定下去,超越了時間、空間的影響。一念可以過了萬年。一萬年時間在那個至誠也就是定的境界里頭,彈指之間就過了一萬年。一下,自己出定不曉得已經(jīng)過了一萬年。所以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等于是這個道理。所以“至誠無息”。為什么剛才我們首先提出來誠的這個道理?儒家究竟的修養(yǎng)。然后我們可以看到東方文化的比較,儒釋道到了最高形而上道理所講都是相同的。也可以由此發(fā)揮,看到人類的文化不限制于東西南北地區(qū),更不限制于古今中外。因為真理只有一個,表達的方法不同。
所以下面你看,他說:“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因為你到達了真正內養(yǎng)到至誠的境界,“不息則久”,永恒。也就是后世秦、漢以后的道家所謂講修養(yǎng)修身、天之道,長生不老之術,就是一句話來解釋:長生久視之道。“視”怎么可以長久?這是一個問題,這是個科學上的問題。譬如我們的眼睛看東西,你沒有辦法永遠久視,盯在那個地方永遠不動,做不到的。第一個眼睛的生理機能做不到,它一定要轉動,眼睛的神經(jīng)維持不住。第二個你的思想心念也不會定在一點上。但是真到了定境啊,那個久視,不是用眼睛看,所謂“內視”,內視之道。內視也等于佛學里頭所說的“觀照”,心觀、心照的境界。所以能夠久視,自然可以長生。觀照不息,永遠不斷,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所以上古的中國,這個時候佛學還沒有來。長生久視之道,就是觀照、內照方法,最高了。假定說我們人,你看怎么樣叫做死亡?首先眼睛看不見了,不能久視。所說久視,永遠是清醒的、清明的、明白的,那到了不死、不息的境界。所以他《中庸》上提出來:唯有至誠之道,可以到達不息。因為“不息”、不停止,“則久”。
“久則徵”,定久了以后一切效果才出來。等于我們佛家道家的修定,大家所謂學佛修道,基本上沒有定力,一切都是空言,自欺欺人之談。有了定力,定久了才“徵”,的確的效果、氣質的變化、身心的轉變,自然的征驗就起來了。那么這個并不說做功夫另外做出一個道理,因為我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用第一句話、第一點。自己的本性具備了這些功能,所以要定久了它的徵驗才出來,所以“久則徵”。有了徵驗,效果出來以后——悠久的;悠久是永遠永遠,是無窮的,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所以“悠遠則博厚”,包含一切,比方像大地一樣,厚道而載物,裝載一切、生長萬物,像大地這樣。“博厚則高明”,我們曉得《中庸》曾經(jīng)講過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中心,用功的方法、修養(yǎng),就是一個“誠”。但是有兩點,要達到誠境界,一個是博厚寬禮,通了以后起修、明誠,“自明誠謂之教”。一個是所謂至誠、一念至誠。譬如我們許多宗教徒,不管佛教、道教還是天主教、耶穌教,什么教都一樣,一念信教的那個時候,那是的確,可是不要輕視了那一念的東西,那個時候他是至誠的。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就要考慮考慮;第三念更不像了。
當我們……,講一個故事,有一位朋友,現(xiàn)在臺灣過世的,現(xiàn)在講一、二十年了。大概在座的有的老憲兵界都應該知道他,湖南人,叫歐陽向,憲兵里頭的老人,也是老長官。這個人很了不起的。他在大陸逃難到臺灣基隆,跟我講,他說**黨要是抓住他的話……,他怎么跑出來的很奇怪,**黨如果抓住你的話,他說:對了!抓了我啊,一定是扒了皮以后再來問其他的!那么慘。他從來不信宗教。他說到了這種遭遇,他說我現(xiàn)在啊,天天都念觀音。我說:奇怪啊!你這是怎么搞的?他說:哎呀!我親身的經(jīng)歷。我在重慶啊,**黨到處抓我,到處來抓我,他說我還帶著太太,還抱著一個小孩在手里剛出生,他說我還能夠逃?回頭看看太太、小孩,我也不能死啊!我可以死,她們……。他逃了一路,怎么逃法,想逃到臺灣,一路走也走不出來,一下逃到四川,越逃越遠,逃不了坐監(jiān)獄。他說一逃肯定瞞不了。他說有一天住到旅館去,**黨都要檢查,他也沒有證件,這一下他說完了!結果**黨要來查旅館了,這一下完了!這一下我一定完了!他說我看看太太,看看這個孩子,他說這一下**,**看看太太孩子,他自己的心情,個人我就自殺,很簡單*,孩子怎么辦?他說我只有床前一跪:“觀世音菩薩!上帝啊!關公啊!閻王啊!玉皇大帝啊!”反正我年輕時聽到過的一概都請哦!“你要保佑我啊!要救我啊!”那個小孩**。他說那個小孩在床上蹦蹦,也不哭。他說要是我一個人、我自己,跑得不曉得多遠了。有人敲門敲房間就要進來。他說我這么樣一跪,禱告了站起來不曉得我自己怎么樣了。這個孩子也不哭了,還笑了。**黨開門一看,忽然看到那個孩子那么玩,笑笑,直接過去逗那個孩子玩,玩了半天就走了。他覺得很奇怪。這一下**,他說我也不曉得觀音菩薩跟玉皇大帝跟上帝倆什么關系,好像什么親戚啊,他說我都不懂!(眾笑)他說反正聽到人家說閻王爺關公啊什么都請,想得到都請完了。后來又有兩次,然后又跑,跑了到后來快到廣州了,又碰到一起,也很嚴重。他說結果趕快找那個老板:你廁所在哪里?“廁所在……”“哎喲!不得了,肚子疼了,上大號!”一進去了以后在廁所想辦法。后來,到了香港以后,這一下我相信了:世界上真有靈啊!我說是怎么一回事?一問啊,哦,原來上帝是上帝,耶穌是耶穌,玉皇大帝、觀音菩薩他們戶口都不一樣的!(眾笑)總要查查戶口的,究竟是做什么的,學佛啊,他說一直香港念到這里,我現(xiàn)在怎么樣念觀音菩薩怎么不靈,那么翻過來求求上帝也不靈,他反正一樣都不靈。抓的時候,怎么那么靈啊!他說是不是我要念還是照老辦法“南無啊,上帝啊!觀世音菩薩!佛啊!關公啊!閻王爺啊!”是不是一氣連到念?不合道理。當然他道理都懂,他說自己這個經(jīng)歷。就是說一念的至誠。
一念至誠,你念泥巴,你成天就念泥巴,泥巴都有靈。所以至誠的力量。但是這個至誠還不是真正的至誠,是一念專一,所以專一就到達了近于至誠的那個靜定的境界。此心散亂,受環(huán)境一點影響、一點聲音聽到要害怕,這個樣子聽到又動念,永遠也搞不清楚。所以“至誠無息”,就是至誠。大家盡管學許多宗教,真的說是達到至誠的境界了?沒有。至誠是“無息”,千萬記住!
因“至誠無息”產(chǎn)生幾種層次、功夫的層次,“至誠無息(對不對?一個啊!把至誠也算上);不息則久(久是一個層次);久則徵(又是一個層次);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你像我們幾個層次啊?我不大會算賬,掐指一算,七個層次。他怎么不達到八個呢?第八個啊?那是中庸,那就是中庸。所以你看東方文化,易經(jīng)講八卦,后來佛家、后期的佛學講八識,都是七七八八里頭在打滾,起用都在六上頭,六根啊、六塵啊、六道輪回啊,都是一樣。所以易經(jīng)用的只有六爻,八卦用的是六爻。這個都是數(shù)字的問題,就是數(shù)理的使用。
現(xiàn)在,我們曉得他講出來,修養(yǎng)到達至誠的境界有七個層次的作用不同。這七個層次就是境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