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xìn yán bù měi , měi yán bù xìn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shàn zhě bù biàn , biàn zhě bù shàn 。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zhī zhě bù bó , bó zhě bù zhī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shèng rén bù jī , jì yǐ wéi rén jǐ yù yǒu , jì yǐ yǔ rén jǐ yù duō 。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tiān zhī dào , lì ér bù hài ;
天之道,利而不害;
shèng rén zhī dào , wèi ér bù zhēng 。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關(guān)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xué)問的人,知道學(xué)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圣人沒有私心,什么都無保留,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很充足。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圣人順天而行,只有貢獻(xiàn)施與,不和人家爭奪。
本章是《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章,應(yīng)該是全書正式的結(jié)束語。本章采用了與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類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后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zhǔn)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jié)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長篇大論]
不退心
過去有一個人,雖然沒有人開示他,但因為受世事的折磨,人我是非的困擾,而承受種種的苦惱,于是覺悟到一個人在這塵勞中浮沉,終究能獲得什么呢?在這龐大的宇宙中,人只是微小得如恒河中的沙粒,整日用心在爭奪和欺詐的上面,最后還不是萬般帶不去嗎?這種人生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他又想到修道者的生活,他們是為眾生而工作著,這是何等的偉大呢!至少修道者是不會被世事塵勞所困擾的,而且他們將來還有一個解脫的圣果可獲得。
于是他離開了家庭去做了沙門。
做了沙門以后,他每天早起晚睡,認(rèn)真修學(xué),一點兒不敢懈怠,他以回憶過去的生活和憧憬未來的圣果作為修道的鞭策??墒菤q月一年一年的過去,他還沒有證得圣果。于是心懷疑惑,難道這些功夫都不對嗎?他想著想著,竟恐懼起來,別因此誤入歧途或著魔啊!唉!不如回家去做個凡夫算了,又何必這樣苦苦修行呢。
當(dāng)他打定主意,準(zhǔn)備回家的時候,又猶豫了。成功和失敗就在一念之間的定奪。這一走,幾年來的勤苦學(xué)道,不就將付之流水,永遠(yuǎn)失去悟道的希望了嗎?如果能再鼓起勇氣來前進(jìn),或許會有成就吧!去與留的念頭正在他心中翻騰的時候,觸動了山中的樹神。樹神和他曾經(jīng)有過一段因緣,現(xiàn)在知道了他的思想情況,就很為他憂急,認(rèn)為他這樣回去,會永淪生死的大海。樹神就用點小神通試試他,想挽回他的意志,助他成就道業(yè)。于是化現(xiàn)一個美貌的比丘尼,穿上艷麗的衣服,滿帶珍寶的飾品,扭身弄姿走到修道者的面前來。
修道者一看很不以為然,正顏厲色的責(zé)問道:
“你是個比丘尼,一個出家學(xué)道的人,怎可以穿用俗人的衣飾呢?怎可以這般打扮來炫耀人的眼目呢?”
化人比丘尼答道:
“這有什么關(guān)系?衣服、裝飾品都是幻化的,脂粉是顏料做的,這有什么可貪著呢?就是你的身體不也是假相嗎?眼前看來青春健壯,等到無常一到,地、水、火、風(fēng)分散,哪兒有真正的主人呢?”
“一個人在世界上,就像天上的月亮,孤身只影,獨來獨去,赤身來也赤身去,沒有一件真正屬于你;愚癡的眾生,在虛幻不實的境界中貪著、迷戀著,以致自己束縛著自己。所以說,那不是境界迷人,實在是人自迷不覺;不是煩惱纏人,而是人找麻煩來自纏。他們?yōu)樘摶貌粚嵉木澄锼?,終生如夢如醉如癡,卻日夜怨天尤人,不知苦不是本有,那是自己惡業(yè)招致來的。眾生是可憐的,他們偶而造些善因,得到樂報就沾沾自喜,就不知樂報也是假的,快樂很難永隨身邊,災(zāi)禍卻如影隨形,片刻不離。想求得自在永樂,必須了悟生死,遠(yuǎn)離貪欲和造作。
“三界中當(dāng)然也有如天人擁有許多的福報,但他們也有享盡墮落的時候。佛法說:人住家庭如坐牢獄,天在三界的最上層也如牢獄。唯有諸佛菩薩所修學(xué)的無漏學(xué),觀照諸法空相,息滅人我差別的偏見,才是最究竟的常樂境界。”
化人比丘尼滔滔不絕的一番話,像一桶凈水澆淋在修道者的心上,他細(xì)細(xì)審察每一句話的意義,的確,四大本是和合的假相。眾生就因過分貪著四大假相,而害了自己。覺悟到諸法本空,住在世界上就如客居他鄉(xiāng),看十方眾生,實在沒有親疏可言。修道者由此心胸豁朗,舍卻掛礙,一本初衷,認(rèn)真學(xué)道,終于得大自在。
1、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2、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3、辯:巧辯、能說會道。
4、博:廣博、淵博。
5、圣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為人已愈有:已經(jīng)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7、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
8、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