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關(guān)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yù)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我們來看朱子的批注?!鹤忧輪栍谧迂曉弧?,子禽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弟子,這段話是他們倆的問答。「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就是陳亢和端木賜兩位孔門弟子。有的人也說,子禽是子貢的弟子,這也可能是如此,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這段話是子禽向子貢來請教的。子禽問,『夫子至于是邦也』,「夫子」是講孔夫子,孔老夫子每到一個地方,「邦」就是當時的諸侯國,也就是每到一個國家,都能夠聽聞這個國家的政治、社會的狀況,都會有人來告訴他。子禽就問,這是孔夫子求得的,還是別人給與他?也就是問,孔老夫子很想了解這個國家的政治狀況,是他自己去求而得知,還是別人主動來告知他的。『抑與之與』,「與」是給與?!敢帧故腔蛘叩囊馑肌_@個話問得好,真正的圣賢難道還會有有求之心嗎?夫子關(guān)心別國的政治,他所得到的情況是他自己有心去求才能得知,還是他無心而別人自己主動告訴他的?我們來看子貢怎么回答。
子貢可以說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里頭,他是言語第一,很會說話。他很會說話,也是因為他善于思考、善于觀察。他觀察孔老夫子的德行,總結(jié)出五德,說『夫子溫、良、恭、儉、讓』?!笢亍故菧睾?,他的容貌,他的形態(tài),沒有給人任何的壓力,你跟他在一起,你感覺到非常的舒服,聆聽他的教誨如沐春風。這是講溫和。為什么他能夠容貌溫和?這是因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對待身邊的人,令身邊的人感覺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圣人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不會覺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或者是跟自己格格不入,或者是讓自己覺得很有壓力,不會的。他的這種氣質(zhì),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很愿意跟他在一起,這是溫。
「良」是什么?講他的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實踐的就是一個仁字,以仁愛存心,所以心地善良。仁者愛人,他能夠用真誠的愛心關(guān)懷、幫助、照顧一切的人,一切的眾生。「恭」是講他對內(nèi),對自己嚴肅、謹慎,而對外能夠敬人、敬事、敬物,這是恭的意思,所謂一切恭敬?!?a href='http://m.duncanbcholidayhome.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曲禮篇》第一句話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整個禮它的核心就是敬,「禮者,敬而已矣」。夫子教我們「克己復(fù)禮為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而能夠恢復(fù)我們的禮,處處能夠循禮,能夠守禮,這是恭?!竷€」是節(jié)約、節(jié)儉,持身節(jié)儉,不奢華,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儉以養(yǎng)德,人如果驕奢,那德就有損了。人能夠安住在簡單的生活當中,他的德就容易進步。一個人在驕奢的環(huán)境里,很容易放逸,很容易墮落。所以夫子儉以養(yǎng)德,處處節(jié)約,愛惜所有的物品?!缸尅咕褪侵t遜、謙讓、禮讓,不與人爭,真正能夠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
夫子用這五種圣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愛戴。所以他來到一個國家,別人自然就能夠告訴他,把這里的狀況告訴他。甚至是這個國的國君,也對他有信任,也對他敬重,把國事也向他請教。我們從《論語》里面看到,很多國君向他問政,諸侯大夫向他問政,對他不懷疑,不懷疑孔子會奪他的政權(quán),所以敢于推心置腹的向他請問。這是完全因為夫子有溫良恭儉讓的品德,所以才感得別人的信任。所以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能聞其政,你不能說他是求來的。夫子的所謂求,『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夫子的所求,能夠得聞別人國家的政治,跟人家去求來的那種方法不一樣。夫子完全是以他的德行招感來的,他是以無求的心而得到的,他不是有心去求的。人家的求是有心求,夫子是無心而得到的。所以他跟別人的求是不同的,「異」就是不同。「諸」,當在字講。夫子之所謂的求,是跟別人不同的求。
《朱子集注》里面有講到,「夫子未嘗求之」,從來沒有去求,圣人真是于人無爭,于世無求。「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鼓鞘欠蜃拥牡潞腿荩率撬膬?nèi)心,容是他的容貌。有這樣的德行,就有這樣的容貌和形態(tài),所謂誠于中而形于外,這個不是造作出來的。如果是造作的,這些君王他們都是聰明的人,他肯定能識破。就是因為他們看到夫子那種真誠心,沒有絲毫造作,存心仁愛,沒有自私自利,更不會有奪權(quán)的這種非分之想。夫子只是到一個國家去幫助那個國家,沒有絲毫索取任何利益回報的意思。所以國君對他尊敬信任,都以政事向他請教。他所能聞?wù)倪@個結(jié)果,跟別人求之而后得的,完全不同。這是什么?圣人能夠養(yǎng)其存心,得到的那種神態(tài)、相貌,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講,他的磁場不一樣。別人見到他,就能對他肅然起敬,這是圣人圣德招感。這是古人所謂學養(yǎng)功深,他才有這種感召力。所以朱子勉勵:「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我們要向圣人如是學習。
我們覺得有這樣的一種感召力,那真的是不容易,甚至覺得好像不可思議。第一次見面就能夠受到人這樣的尊敬信任,把最重要的政事都能向你請教,真有這樣的情況嗎?我記得我在二00三年,曾經(jīng)跟我們的恩師一起到印度尼西亞去。那是受到印度尼西亞政府領(lǐng)導(dǎo)人的邀請,做團結(jié)宗教的活動。我們的恩師帶著我們走訪印度尼西亞各大宗教。印度尼西亞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都是伊斯蘭教徒。伊斯蘭教里面有三大教派,當我們?nèi)グ菰L最大的那個教派的時候,有人就告訴我們說,這個教派信徒很多,所以他們那些領(lǐng)袖們往往都是有傲慢的心理,看不起別人,提醒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要受辱。特別是我們的恩師八十高齡了,要我們重點保護,見到時機不妙,我們趕緊走人,不要自取其辱。
結(jié)果我們就跟著恩師一起去走訪那個宗教,約定了在他們的總部大會堂里面我們一起開會。這些領(lǐng)袖、代表們都先在會堂里面等候了,見到我們恩師走進門來,都不約而同的從座位上站起來,向我們的恩師致敬。當時我們心里很驚訝,因為之前聽到別人這么說,跟現(xiàn)在所遭遇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樣,人家對我們這么禮敬。我們回去思考,到底怎么回事?才悟出,這是因為我們恩師溫良恭儉讓的形態(tài),所以他一走進大廳,就能夠感召到大家肅然起敬。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是我們恩師的這種德行的磁場,中國人講氣分,已經(jīng)感動了他們。我們能夠相信,孔老夫子當年應(yīng)該也是這樣的,所以他周游列國都能得到人家的敬重愛戴,完全是他自己德行的招感。
我們的恩師也是心存仁愛,一心就想著天下和平,提倡宗教和諧,促進圣賢教育,和諧世界。雖然他也是一介平民,跟孔老夫子當年沒兩樣,也是周游列國,但是每到一處,也是一樣得到大眾的景仰愛戴。他憑什么?也是憑著溫良恭儉讓這種厚德。所以他每到一處,也有很多國家領(lǐng)導(dǎo)、宗教領(lǐng)袖向他請問,他也是必聞其政。他有心求嗎?他沒有心??墒莿e人把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他馬上就有這個智慧給人家解答。為什么?他心地清凈,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yǎng),不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癡慢的煩惱,所以他的心地清凈光明,智慧能夠從自性中汩汩的流出來。只要一碰上這些問題,他馬上就能夠給人解答,讓人聽了之后都點頭稱是,沒有不贊嘆的。
其實這個智慧人人本有,他有,我們也有,只是我們的心沒有他清凈而已,所以我們的智慧不能夠現(xiàn)前,遇到棘手的問題就被難倒了。曾經(jīng)有一位基督教的牧師,大牧師,向他請教,說「你幾十年來到各地去講學,遇到了很多人向你提問,你有沒有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他說沒有,真的沒有。為什么?只要心地清凈,智慧就能現(xiàn)前,用智慧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中國老祖宗,他的智慧從哪里來的?你看他們留下的這些教誨,孔老夫子這一部《論語》,處處都閃爍著智慧。我們再看《易經(jīng)》,它能夠用來預(yù)測未來,千古都能夠準確,這是圣人留下來的智慧寶典。他們的智慧哪來的?就是因為心地清凈,所以自性沒有障礙。自性里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智慧流出來,他是無障礙的,他的德行也是無量無邊。
子貢為孔老夫子歸納起來是溫良恭儉讓這五德,其實這五德是五大類,每一類里面都有無量的德行,叫做萬德莊嚴。所以子貢是很善于歸納,把圣人的德行威儀就用這五條能歸納得這么樣的好,這么圓滿,這么形象,讓我們能夠在二千五百年以后聽到子貢講到溫良恭儉讓,都能夠想象得出孔老夫子當年的形態(tài)容貌,都能起效法之心。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里面就講到,說這一章「可與美玉章參看」,兩章比較著來看。「美玉章」是在后面,也是子貢問的,子貢向夫子請教。「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棺迂晢柨桌戏蜃?,如果有一顆美玉在這里,你是要把它藏在盒子里頭,還是你找一個很好的買家把它賣了?問孔老夫子,這也是一語雙關(guān),他用這個比喻來請問孔子。子貢很會講話,這個美玉是比喻孔子的德行學問,這德行學問要用它來利益社會,幫助眾生。你現(xiàn)在有這樣好的德行學問,你是把它藏起來,還是去找一個買家?
孔老夫子回答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沽就是賣,要找一個買家去賣。他連說兩個「沽之哉」,加強語氣,也就是說,孔子是有賣的意思。可是他又說,「我待賈者也」,待是等待,我賣不是隨街叫賣,我是等待識貨的人來跟我買。誰會識貨?他也有相應(yīng)的德行學問,他才能識貨。就好像你賣美玉似的,他得認識這顆美玉,他才知道它的價值,他才會用高的價錢來買。所以孔老夫子的態(tài)度,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不是說他不賣,不是說他不想要貢獻自己的德行學問,有這個機會一定是當仁不讓貢獻出來??墒菦]有這個機會,我們絕不去求。一求就賤了,反倒是什么?人家看不起,人家不知道他的價值,反而埋沒了。
蕅益大師他對《論語》也是非常精通,你看他能夠圓解,把這一章子貢回答子禽的,為什么夫子到每個國家必聞其政,跟這里講到的「美玉章」結(jié)合起來,我們就看到了?!该烙裾隆估镏v到的「待賈」,就是等待買家,這兩個字「待賈」,就跟尋常的賣法不一樣。正如子禽問,夫子「必聞其政,求之與」,是求來的嗎?子貢回答說的這個求,跟尋常的求法又不一樣。這個求是無求之求,是孔老夫子用溫良恭儉讓五德而得到的。所以圣人他有德行有學問,也不能夠只說他不求不沽,有好東西他也能拿出來,不是說不賣的,還是有求的時候,有沽的時候。但是他這種求和沽又跟普通的功名之士不一樣,他心里面沒有名聞利養(yǎng),一心就是為了天下國家,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真正是不求自己得安樂,但愿眾生皆離苦的這種心。所以自然他能表現(xiàn)出溫良恭儉讓這種德范、這種威儀,這不是裝得出來的,誠于中而形于外。
蕅益大師這里有一段話說得好,「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顏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則知富強禮樂,春風沂水,合則雙美,離則兩偏矣?!箯倪@里我們?nèi)ンw會圣人的存心。舜和禹這是古圣先王,堯舜禹都是禪讓的。他們得到天下的這個地位,做了天子,是他自己求來的嗎?不是,是先王禪讓給他的。當他接受先王禪讓的時候,他也沒有拒絕。為什么?因為自己真正有這樣的德行學問,有這樣的機會為萬民服務(wù),理應(yīng)要去承擔,所以是當仁不讓。正好用這樣的機會去為眾生服務(wù),去實現(xiàn)和諧世界的理想,所以他有天下。顏子就是顏回,孔夫子的弟子,他沒有這個機會,他也是有很高的德行學問,孔老夫子最贊嘆的弟子,可是他是居陋巷。夫子非常贊嘆他,說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他就在陋巷里頭簞食瓢飲,過著最清苦的生活,人家都沒辦法忍受的生活,可是他不改其樂,他樂在其中。他沒有這個機會去服務(wù)于天下,他不像舜禹那樣做天子,他只是一個平民,可是他也并非是「置斯民于度外」,他的心還是像舜禹那樣,關(guān)心著天下萬民。他也是一樣的仁愛、博愛,只是沒有機會兼善天下,所以他就躲在陋巷里獨善其身。
兩類,這兩種人,舜和禹和顏回,兩種人都是圣人,都是一樣的仁愛,但是一個有這樣的緣分,得到天下,一個沒有這樣的緣分,他居于陋巷,兩種人都是無求的。就像夫子講的賣美玉,舜和禹他能賣掉美玉,他找到買家了。買家也不是他找的,都是識貨的人找他的,舜是堯找來的,禹是舜找來的。舜和禹自己根本沒有求得天下的那個貪心,沒有有求之心。顏回沒那么幸運,沒人找到他??墒怯袥]有這個機會那是在外面的,屬于天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而能自己控制的,是自己每天進德修業(yè)。外面有沒有機會,其實對他本人來講沒有所謂,百姓有福他就能夠有機會去為大眾服務(wù);百姓沒福,他也就深居陋巷,深居于青山綠水之中,不用出來了。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富強禮樂,春風沂水」,富強禮樂是講他兼善天下。圣人出世,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yè),禮樂振興,這是很好;如果百姓沒有這樣的福報,圣人也就隱居了,享受著春風沂水。沂水是在山東,夫子的故鄉(xiāng)??桌戏蜃右簧鍪说臋C會很少,他是很有抱負,希望能夠用他的德行學問幫助天下達到太平。他的理想是大同世界,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大同世界。但是當時他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最后周游列國十四年,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他老家在山東魯國,過去是魯國,沂水就在那個地方,他就講學,這也是很好的。
「合則雙美,離則兩偏」。他的講學雖然不能在當時利益天下,因為他沒有得到重用,他的這些抱負不能得到施展,可是他能夠留下這些教誨,讓弟子把他的圣賢之道傳下來,總有一天能夠得到君王的認同。到什么時候才得到君王的認同?到了漢朝。你看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春秋之后有戰(zhàn)國,戰(zhàn)國之后秦朝統(tǒng)一了中國,秦朝滅了到了漢朝。漢朝到了漢武帝,由董仲舒推薦,才把儒家學派立為國學,獨尊儒術(shù)。到那個時候,孔子的思想才得到國家的認同,才有利益百姓的機會。那個時候才得到天下富強、禮樂大興。之后的兩千年,中國朝野都得到他的恩惠。
所以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可以合則雙美,這是我們要有這樣的一種心地?,F(xiàn)在有機緣為天下服務(wù),我們就出來;沒有這個機緣,我們就講學。那這個機緣,一個包括自己要真正有德行學問,一個是外部的環(huán)境有這樣的機會。假如現(xiàn)在沒有這個德行學問,即使有機會,你也不能利益大眾,那就得隱居起來好好提升自己。但是,目的還是利益萬民的,這叫合則雙美。總有一天你能實現(xiàn)你的目標,這一天不一定是你在生的時候。像孔老夫子,他在生的時候,他沒有得到重用,他死去過世幾百年了,他的學術(shù)才得到認同的那天。但是沒關(guān)系,因為夫子是無求的,他不求自己名聞利養(yǎng),他是真心對千秋萬代萬民的那種仁愛。所以這個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是合在一起的,是一不是二,這叫雙美?!鸽x則兩偏」,離是什么?一念私心作祟的時候,即不能獨善其身,為什么?他有私心障礙著他德行學問的提升。即使是他隱居深山,還是有這一念私心的話,那還是不能成就;他出來也不能兼善天下,這兩偏了。
江謙先生在《補注》里面,對蕅益大師的《點睛》批注有個補注,他說:「子貢圣門言語之選,不但贊孔子入妙,其論因果亦甚精」。說子貢他真正是夫子言語這科目上面的第一,他選擇的言語,對孔老夫子德行的這種概括,就用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概括起來,贊嘆自己的老師,叫「入妙」,太妙了,妙不可言。真的,如果我們要是想著用五個字來概括孔老夫子的德行威儀,真想不出比它更好的了。不僅是贊嘆自己的老師,而且是什么?論因果也非常的精妙。這講到什么因果?「溫良恭儉讓」這是因,果是什么?「至于是邦,必聞其政」,這是果。溫,溫和,「則人親之」,他溫和,人們就愛戴他、就親之?!噶紕t人信之」,他善良,別人就相信他?!腹t人敬之」,他對己對人都能夠恭敬,別人也恭敬他,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儉則人便之」,因為他能節(jié)儉,別人就能夠與他方便。這個便就有方便的意思,就是幫助他,供養(yǎng)他。因為知道他生活節(jié)儉,不會奢侈,不會浪費。他所做的事業(yè)真正是圣賢事業(yè),真正一心就是為了天下萬民的,所以真正有識之士就愿意供養(yǎng)他,愿意與他方便,幫助他?!缸寗t人與之」,這讓是禮讓、謙讓、忍讓,他愈讓,別人愈給他。人就是這樣,你愈跟人爭,人家愈不給你;你愈去讓,人家愈愿意給你。這就是夫子能夠到每一個國家都能「必聞其政」,聽到國君對他的請教,把政治都告訴他,這是有因必有果,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
江謙先生說:「世間一切得失禍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諸己,不愿乎其外?!故篱g人一切的得失禍福,都是有因果報應(yīng),自作自受,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桌戏蜃訛槭裁茨軌虻矫總€地方得到別人的愛戴、尊敬、信任?因為他有溫良恭儉讓,這不是因果嗎?如果我們沒有溫良恭儉讓的德行,對人不能溫和,別人就不會愛戴我們;對人心里、心地不善良,別人也就不相信我們;對人不恭敬,別人也就不敬重我們;自己生活不能夠節(jié)儉,人家也就不愿意幫助我們;不能夠禮讓,人家也就不會給與。所以君子求諸己,而不求諸人。凡事都是反求諸己,不向外去馳求。
江謙先生引《大學》里頭的話說,「大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小人不信因果,不務(wù)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險以徼幸。求之不得,則怨天尤人,而為惡為亂無所不至矣。」《大學》里面講到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是不論你是什么樣的身分,不論你貧富貴賤,上至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以修身為本,這是根本,修自己。為什么?道理很深,能修自己,修身,身修了,才能夠齊家,才能夠治國平天下。為什么?因為家國天下跟自己一身不二,是一體的。身修好了,家國天下都修好了。
我們最近看到一份報導(dǎo),說美國夏威夷有一位精神病治療專家,他專門去治療那些犯罪精神病患。這些精神病患都被關(guān)到監(jiān)獄里面,為什么?因為他對人很有侵犯攻擊力,很不好治。那些治療他們的醫(yī)生、護士都不愿意在那里做事,為什么?拿他們沒辦法,而且他們危險性很大,攻擊力很強。而這位治療家,他治療這些病患很有效果,往往治療很短的一段時間,這些病患就可以脫離那些手銬腳鐐,就可以自由活動。再治療一段時間就能好了,就能出獄。結(jié)果記者采訪他,為什么他有這么好的療效,你用什么方法?這位治療家說,其實我的方法很簡單,因為他治療都不用跟病者,跟這些精神病患的人見面,只需要什么?拿他們的病歷,或者拿他們的相片,對著相片一次又一次重復(fù)的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就用這樣的方法,很真誠的,發(fā)自內(nèi)心重復(fù)的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結(jié)果就有不可思議的療效。
這說明什么?這位治療專家告訴我們說,其實一切我們都要負責,不僅對自己要負責任,對世界一切人、一切物,我要負完全責任。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諧世界,我的責任。一切的人,為什么說我要負完全責任?他有精神病癥,我的責任,這個道理很深。因為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自己是一體,沒有外面的,只有里面的。所以我用真誠愛心去愛一切人,當人有怨恨的時候,我真誠的向他道歉,把一切對立都化解掉,用愛心去化解,用懺悔的心去化解,一切都能回歸到和諧,這是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學問,這叫實學。
從相上來講,這就是因果。你能夠真正落實溫良恭儉讓這種圣德,你就有和諧世界的果,這就是修身而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小人不信這個因果,他不從自己修身下手,叫「舍己而求人」,這是本末倒置,他向外去馳求,所以「行險以徼幸」。行為會鋌而走險,有僥幸的心理,向外求,求之不得。求不得了,就怨天尤人;求得的,實際上本來因果就注定有的,他也不是真正求得。結(jié)果他「為惡為亂無所不至」,他就興風作浪,危害社會。所以,這一點觀念不同,導(dǎo)致結(jié)果大相徑庭。因此從這一段話里面我們看到,夫子他的求完全是內(nèi)求。為什么內(nèi)求?沒有外面的,只有里面的,身、家、國、天下,全是自己本來具足,只要能夠回歸性德,用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德行,就能夠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評析】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tǒng)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zhì)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是在功名利權(quán)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wù)上先己后人。讓用之于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鬃泳褪且蚓哂羞@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鬃诱J為,好勝,爭取名聲;夸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jù)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導(dǎo)人于團結(jié)、親睦、向善;后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jù)《史記》記載,子貢在衛(wèi)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chǎn)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yè)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jù)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