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
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
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
三更醉后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
酒泉太守持劍翩翩舞起,高堂置酒夜間鼓聲敲擊。
胡茄一曲令人肝腸欲斷,座上客人相對淚下如雨。
琵琶長笛曲曲互相應(yīng)和,胡家兒女齊聲唱起歌曲。
全牛野駝燒好擺在桌上,交河美酒斟滿金酒杯里。
三更醉后臥在軍帳之中,夢中無法向那秦山歸去!
酒泉:郡名,即肅州,今甘肅酒泉。
高堂:指高大的廳堂。
胡笳:古代管樂器。
胡雛:即胡兒。
渾:全。炙(zhì):燒烤。犁牛:雜色牛。
叵(pǒ)羅:酒杯。
秦山:即終南山,又名秦嶺。
唐肅宗至德二裁(757),岑參離開邊塞東歸。過酒泉,酒泉太守置酒相待,這篇作品即是記敘此次宴會之作。
這兩篇作品記敘的是宴會的場面和醉后的歸思。
這是一個富有邊地特色的軍中酒會。第一首詩開頭兩句在點(diǎn)出酒會及其時間地點(diǎn)的同時,便以“劍舞”、“擊鼓”寫出戎旅之間的酒會特色,點(diǎn)染著邊地酒會的氣氛,為“醉”字伏筆。緊接著兩句寫席間胡筋聲起,催人淚下。何以“淚如雨”,這里沒有交代,但隱含的情調(diào)卻是慷慨悲壯的,這種氣氛也為“醉”準(zhǔn)備了條件。《全唐詩》將以上四句列作一首七言絕句是有原因的,因?yàn)樗鼈兛梢怨磩澇鲆环暾?、情景交融的意境。這在這組詩中也起到籠罩的作用。
第二首詩的前四句寫宴席間情景。上兩句從所聞方面寫歌曲,下兩句從所見方面寫酒肴。樂器是“琵琶長笛”,歌者為“羌兒胡雛”,菜是“犁牛”“野駝”,酒為“交河美灑”,這一切可以看出主人的熱情,宴席的高貴;而它們所點(diǎn)染的邊塞情調(diào)又使歸途中的詩人感觸良多。這也為“醉”準(zhǔn)備了條件,遂引出詩的最后兩句。醉后吐真言,夢中見真情,詩的最后兩句寫醉后夢中歸家,描寫十分真切。用“無奈”寫出歸思之難以擺脫,也許這正是“座上相看淚如雨”的重要原因。
這兩首詩寫宴席場面,羅列邊地物產(chǎn)以渲染邊地情調(diào);同時,把酒席場景的描繪與座上客人的感情交織起來,使詩歌情景交融。第二首詩最后兩句直寫鄉(xiāng)思,顯得十分深沉。這兩首詩格調(diào)慷慨悲涼,從中可以看到戍邊將士日常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岑參 :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jìn)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