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登飛來峰

宋代 / 王安石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一作:自緣)

fēi lái shān shàng qiān xún tǎ , wén shuō jī míng jiàn rì shēng 。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bù wèi fú yún zhē wàng yǎn , zhǐ yuán shēn zài zuì gāo céng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xué)夢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散譯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注釋解釋

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yīng)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wù)f:聽說。

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

緣:因為。

創(chuàng)作背景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xué)家、政治家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xué)夢 即可回訪本站]

登飛來峰》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diào)。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yīng)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wù)f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wù)f日升聽雞鳴”,而說“聞?wù)f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lián)云:“當(dāng)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jié)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yīng)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zhuǎn)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gòu)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xiàn)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王安石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詳細]

王安石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登飛來峰古詩原文翻譯賞析-王安石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