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 ,姒姓,卜(bu)氏,名商,字子夏,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zhèn)卜楊門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門七十二賢”和“孔門十哲”之一,尊稱卜子。
個性陰郁勇武,好與賢己者處。求學于孔子,以“文學”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主張“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勞”??鬃尤ナ篮螅鎸组T喪亂,前往魏國教學育人,收取李悝、吳起為弟子,被魏文侯尊為師傅。子夏不像顏回、曾參一樣嚴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頗有經(jīng)世傾向的思想家。不再關(guān)注“克己復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tǒng)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歸葬于溫縣,從祀于孔廟,追封魏侯。
魏王冢中的《歸藏》應來自于子夏之徒所傳習者。
史載孔子弟子卜子夏傳《易》,并有著作《子夏易傳》傳世。
對子夏易學的一些問題,學者存有爭議。如:《子夏易傳》作者是卜子夏還是漢人韓嬰?
本文對古籍所記載初步考察《子夏易傳》確有古《易》面貌,確為卜子夏,韓嬰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數(shù)”、“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秉承仲尼古義所創(chuàng)發(fā)的“觀其德”,并以哲學“新義”深入的契會,顯現(xiàn)的反映出子夏易學秉承“古義”,兼容“新義”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諸經(jīng)也皆有鉆研,各有所側(cè)重。
他尤善于《詩》《樂》,曾作《詩大序》;他也研習《尚書》,但不如他經(jīng);他擅長《易》理,今傳孔子《易傳》很可能出于子夏的傳述;他于禮學則長于喪服研究,撰有《喪服傳》;于《春秋》學,發(fā)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公》《谷》二傳都出于子夏的傳授。子夏修習儒經(jīng),擅長發(fā)掘經(jīng)文的微言大義??鬃?ldquo;述而不作”,他整理編訂六經(jīng),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子夏所傳經(jīng)學,對弘揚孔子學說起了關(guān)鍵作用。
全面繼承孔子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chǔ)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過程論、學習和借鑒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huán)。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wèi)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wèi)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
子夏為學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贊許,如其問《詩經(jīng)》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禮后乎”(即禮樂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的結(jié)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論語·八佾》)
但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如: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等等。
“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 (《史記·儒林列傳》)。
還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
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喪子而哭之失明,離群索居。
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為“河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