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jīng) 來源:網(wǎng)絡(luò) [挑錯/完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dào) 沖(chōng) 而(ér) 用(yòng) 之(zhī) 或(huò) 不(bù) 盈(yíng) ,

  淵(yuān) 兮(xī) 似(sì) 萬(wàn) 物(wù) 之(zhī) 宗(zōng) .

  挫(cuò) 其(qí) 銳(ruì) ,解(jiě) 其(qí) 紛(fēn) ,

  和(hé) 其(qí) 光(guāng) ,同(tóng) 其(qí) 塵(chén) .

  湛(zhàn) 兮(xī) 其(qí) 若(ruò) 存(cún) ,

  吾(wú) 不(bù) 知(zhī) 誰(shuí) 之(zhī) 子(zǐ) ,

  象(xiàng) 帝(dì) 之(zhī) 先(xiān) .

關(guān)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道與存在不存在間緊接上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后,便提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作為“用道而不為道所用”的更進一層說明。在這里首先要了解“沖”字與“盈”字是對等性的。“沖”字在《老子》這一章句中的意思,應(yīng)該作為沖和謙虛的“謙沖”解釋。換言之,沖,便是虛而不滿,同時有源遠流長、綿綿不絕的涵義。如果解釋“沖”便是用中而不執(zhí)一端或不執(zhí)一邊的意思,也可以相通??傊?,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謙沖不已,猶如來自山長水遠處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終而匯聚成無底的深淵,不拒傾注,永遠沒有滿盈而無止境。如果了解道的沖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無休止,能生萬物的那個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樣,就可應(yīng)用無方,量同太虛。

  能夠做到?jīng)_虛而不盈不滿,自然可以頓挫堅銳,化解紛擾。然后參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塵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雜,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間。倘使真能做到這種造詣,完成這種素養(yǎng),便無法知道它究竟是“誰”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實在無法比擬它像個什么。假使真有一個能主宰萬有的大帝,那么,這個能創(chuàng)造大帝的又是誰?這個“誰之子”的“誰”,才是創(chuàng)造大帝與萬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強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無形,道本無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本章的原文,大意已經(jīng)如前面所講。但它內(nèi)涵的流變,傳到后世,便有從個人修養(yǎng)去體會它本意的一面;又有從對人處事等事功去領(lǐng)略它妙用的一面。從個人修養(yǎng)上去體會的,屬于修習道術(shù)的神仙丹道派的居多。從事功與對人處事去領(lǐng)略的,則屬于歷來帝王或名臣將相們的行事。

  從個人的修養(yǎng)來講,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沖虛謙下,無論是煉氣或養(yǎng)神,都要如此,都要沖虛自然,永遠不盈不滿,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流存無礙而不住。凡是有太過尖銳,特別呆滯不化的心念,便須頓挫而使之平息。對于煉氣修息,煉神養(yǎng)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紛紜擾亂、糾纏不清的思念,也必須要解脫。至于氣息與精神,也須保養(yǎng)不拘,任其沖而不盈。如此存養(yǎng)純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華,混跡塵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終是“沖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為太過,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潑潑,周旋于塵境有無之間。但雖說是澄澄湛湛,必須若存若亡,不可執(zhí)著。我即非我,誰亦非誰,只是應(yīng)物無方,不留去來的痕跡,所謂“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如此而已。

  但在一般道家人物的行為來說,對于“和其光,同其塵”兩句,尤其重視。同時配合魏伯陽真人所著《參同契》中“被褐懷玉,外示狂夫”的兩句話,奉為典范,所以有道之士往往裝瘋賣傻,蓬頭垢面混跡于塵世。這種思想和作為,到了后世,便更有甚焉,構(gòu)成小說中許多故事,影響民俗思想甚巨,如濟公活佛的喝酒吃狗肉,呂純陽三戲白牡丹等等,都從“和光同塵”的觀念而來,勾出修道人的另一番面目。至于《高士傳》、《高僧傳》或《神仙傳》的人物,典型各有不同,大體說來,真能和光同塵的實在太難,也并不多見。

  漢文帝、康熙、郭子儀從事功方面來講,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建立一代事功的帝王,嚴格說來,只有漢文帝和清初的康熙。尤其康熙善于運用黃老之道的成就,更有過于漢文帝的作為。

  漢文帝是老老實實地實行老子的哲學來治國,奠定兩漢四百年的劉家天下??滴跏庆`活運用黃老的法則,開建清朝統(tǒng)一的局面。以十多歲的少年,處在內(nèi)有權(quán)臣、外有強藩的局面,而能除鰲拜,平三藩,內(nèi)開博學鴻詞科以網(wǎng)羅前明遺老,外略蒙藏而開拓疆土,都自然而然地合于老子的“沖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銳,解其紛”的法則,深得老子的妙用。因此,他特地頒發(fā)《老子道德經(jīng)》,囑咐滿族親王們加以研讀,奉為領(lǐng)導(dǎo)學的圣經(jīng)寶典。

  姑且不談漢文帝與康熙的老子哲學。退而求其次,隨便列舉歷史上名將相的事功,用來說明《老子》本章中的“沖而用之或不盈”,以及“挫其銳,解其紛”的作為。了解中唐名將郭子儀與名相李泌的故事,也可“得其圄中,應(yīng)用無窮”了!

  郭子儀,是道道地地,經(jīng)過考試錄取的武舉異等出身,歷任軍職,到了唐玄宗(明皇)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才開始詔命他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克朔方節(jié)度使,屢戰(zhàn)有功。當唐明皇倉皇入蜀,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后來稱號唐肅宗,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jié)度使的職權(quán)。轉(zhuǎn)戰(zhàn)兩年之后,郭子儀從帝子出任元帥的廣平王李豫,統(tǒng)率番漢兵將十五萬,收復(fù)長安。肅宗曾親自勞軍灞上,并且對他說:“國家再造,卿力也。”但在戰(zhàn)亂還未平靖,到處尚需用兵敉平的時候,恐怕郭子儀、李光弼等功勞太大,難以駕馭,便不立元帥,而派出太監(jiān)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來監(jiān)軍。

  一個半男半女的太監(jiān),又懂得什么,但他卻代表了朝廷(政府)和皇帝,處處加以阻撓,動輒掣肘,致使王師雖眾而無統(tǒng)率。在戰(zhàn)場上,各個將領(lǐng)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jù)。不得已,又詔郭子儀為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恩因此更加忌妒,密告郭子儀許多不是,因此又詔郭子儀交卸兵權(quán),回歸京師。郭子儀接到命令,不顧將士的反對,瞞過部下,獨自溜走,奉命回京閑居,一點也沒有怨尤的表示。

  接著,史思明再陷河洛,西戎又逼據(jù)首都,經(jīng)朝廷(政府)的公認,認為郭子儀有功于國家,現(xiàn)在大亂未靖,不應(yīng)該讓他閑居散地。肅宗才有所感悟,不得已,詔他為諸道兵馬都統(tǒng),后來又賜爵為汾陽王??墒沁@時候的唐肅宗已經(jīng)病得快死了,一般臣子都無法見到。郭子儀便再三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于外,不見陛下,目不瞑。”因此才得引見于內(nèi)寢,此時肅宗親自對郭子儀說:河?xùn)|的事,完全委托你了!

  肅宗死后,當時和郭子儀并肩作戰(zhàn)、收復(fù)兩京的廣平王李豫繼位,后來稱號為唐代宗。又因親信程元振的讒言,暗忌宿將功大難制,罷免了郭子儀的一切兵權(quán)職務(wù),只派他為監(jiān)督修造肅宗墳?zāi)沟纳搅晔苟?。郭子儀愈看愈不對,一面盡力修筑好肅宗的陵寢——墳?zāi)?,一面把肅宗當時所賜給他的詔書敕命千余篇(當然包括機密不可外泄的文件),統(tǒng)統(tǒng)都繳還上去,才使代宗有所感悟,心生慚愧,自詔說:“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跟著,梁崇義竊據(jù)襄州,叛將仆固懷恩屯汾州,暗中約召回紇、吐蕃寇河西、踐徑州、犯奉天、武功。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樣,離京避難到陜州。不得已,又匆匆忙忙拜郭子儀為關(guān)內(nèi)副元帥,坐鎮(zhèn)咸陽。這個時候,郭子儀因罷官回京以后,平常所帶的將士,都已離散,身邊只有老部下數(shù)十個騎士。他一接到詔命,只好臨時湊合出發(fā),藉民兵來補充隊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敗將,加以整編,到了武關(guān),又收編駐關(guān)防的部隊,湊了幾千人。后來總算碰到舊日的部將張知節(jié)來迎接他,才在洛南擴大閱兵,屯于商丘。因此,又是軍威大震,使得吐蕃夜?jié)⒍萑?,再次收?fù)兩京。

  大概介紹了郭子儀個人歷史的幾個重點,就可以看出他的立身處世,真正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風格。他帶兵素來以寬厚著稱,對人也很忠恕。在戰(zhàn)場上,沉著而有謀略,而且很勇敢。朝廷(政府)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上面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也是不顧一切,馬上就回家吃老米飯。所以屢黜屢起,國家不能不有他。像郭子儀這樣作為,處處合于老子的“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經(jīng)大法。無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shù)名臣之一。

  郭子儀與魚朝恩另兩件有關(guān)他個人的行誼,足以說明“挫其銳,解其紛”作法的。一是關(guān)于他與監(jiān)軍太監(jiān)魚朝恩的恩怨,在當時的政治態(tài)勢上,是相當嚴重的,魚朝恩曾經(jīng)派人暗地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zāi)?。當唐代宗大歷四年的春天,郭子儀奉命入朝。到了郭子儀回朝,朝野人士都恐怕要掀起一場大風暴,代宗也為了這件事,特別吊唁慰問。郭子儀卻哭著說:我在外面帶兵打仗,士兵們破壞別人的墳?zāi)梗矡o法完全照顧得到,現(xiàn)在我父親的墳?zāi)贡蝗送诹?,這是報應(yīng),不必怪人。

  魚朝恩便來邀請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這個時候的宰相是元載,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載知道了這個消息,怕魚朝恩拉攏郭子儀,問題就大了。這種政壇上的人事糾紛,古今中外,都是很頭痛的事。因此,元載派人秘密通知郭子儀,說魚朝恩的邀請,是對他有大不利的企圖,要想謀殺他。郭子儀的門下將士,聽到這個消息,極力主張要帶一批武裝衛(wèi)隊去赴約。郭子儀卻毅然決定不聽這些謠傳,只帶了幾個必要的家僮,很輕松地去赴會。他對部將們說:“我是國家的大臣,他沒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來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對付我,你們怎么可以反抗呢?”就這樣他到了章敬寺,魚朝恩看見他帶來的幾個家僮們戒備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問他有什么事。于是郭子儀老老實實告訴他外面有這樣的謠傳,所以我只帶了八個老家人來,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動手時,還要煞費苦心地布置一番。他這樣的坦然說明,感動得魚朝恩掉下了眼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這樣長厚待人的大好人,這種謠言,實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

  盧杞、李白與郭子儀另有一則故事,是在郭子儀的晚年,他退休家居,忘情聲色來排遣歲月。那個時候,后來在唐史《奸臣傳》上出現(xiàn)的宰相盧杞,還未成名。有一天,盧杞來拜訪他,他正被一班家里所養(yǎng)的歌伎們包圍,正在得意地欣賞玩樂。一聽到盧杞來了,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會客室的屏風后面去,一個也不準出來見客。他單獨和盧杞談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們問他:“你平日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談?wù)勑π?,為什么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這樣的慎重。”郭子儀說:“你們不知道,盧杞這個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狹窄,有仇必報。長相又不好看,半邊臉是青的,好像廟里的鬼怪。你們女人們最愛笑,沒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見盧杞的半邊藍臉,一定要笑,他就會記恨在心,一旦得志,你們和我的兒孫,就沒有一個活得成了!”不久盧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過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過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殺身抄家的冤報。只有對郭子儀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還是曲予保全,認為郭令公非常重視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講到這里,忽然想到另外一則李太白與郭子儀有關(guān)的故事。在郭子儀初出茅廬,擔當小軍官時候,因為不小心犯了軍法,而被扣押。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這位少壯軍官,一聽到消息,就來找到郭子儀的長官說情,這個長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從輕處置,平安無事。等到后來安祿山造反以后,天寶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潯陽,卻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王李磷相識,拉他參加幕府。永王名義上是起兵勤王,實際上也想趁機上臺當皇帝,因此而違抗肅宗的東巡詔命,結(jié)果兵敗于丹陽,李白也受到牽累,在潯陽坐牢,后來又要被流放到夜郎。好在郭子儀已收復(fù)兩京,名震一時,功勞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牽連致罪,就拿他的戰(zhàn)功極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這件歷史故事記載在唐人的詩話中,是否真實,我們不講考據(jù)。不過一個名士和名將的知遇結(jié)合,卻是人們情愿相信確有其事,而且也顯見古人長厚,好人好事的一報還一報,很是痛快淋漓。因此昔日女詩人汪小蘊,在論史詩中有關(guān)郭子儀的名句有:“一代威名邁光弼,千秋知己屬青蓮。”青蓮是李白的別號。

  史載郭子儀年八十五而終。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來皆為將相。八子七婿,皆貴顯于當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歷代歷史上的功臣,能夠做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實在太難而特難。這都是郭子儀一生的作人處事,自然合乎“沖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原則。

  半個芋頭 十年宰相李泌,也是中唐史上突出的人物,他幾乎和郭子儀相終始,身經(jīng)四朝——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zhàn)略,配合郭子儀等各個將領(lǐng)的步調(diào),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說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愛好神仙佛道,被歷來以儒家出身、執(zhí)筆寫歷史的大儒們主觀我見所摒棄,在一部中唐變亂史上,輕輕帶過,實在不太公平。其實,古今歷史,誰又敢說它是絕對公平的呢?說到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善于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實在是望之猶如神仙中人。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稱譽,已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學識。在唐玄宗(明皇)政治最清明的開元時期,他只有七歲,已經(jīng)受到玄宗與名相張說、張九齡的欣賞和獎愛。有一次,張九齡準備拔用一位才能不高,個性比較軟弱,而且肯聽話的高級巨僚。李泌雖然年少,跟在張九齡身邊,便很率直地對張九齡說:“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處理國家大事,素來便有正直無私的清譽,難道你也喜歡低聲下氣而缺乏節(jié)操和能力的軟性人才嗎?張九齡聽了他的話,非常驚訝,馬上很慎重地認錯,改口叫他小友。

  李泌到了成年的時期,非常博學,而且對《易經(jīng)》的學問,更有心得。他經(jīng)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等名山之間,希望求得神仙長生不死的方術(shù)。到了天寶時期,玄宗記起他的幼年早慧,特別召他來講《老子》,任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因而與皇太子兄弟等非常要好。在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鉆研于道家方術(shù)的修煉,很少吃煙火食物了。

  有一天晚上,他在山寺里,聽到一個和尚念經(jīng)的聲音,悲涼委婉而有遺世之響,他認為是一位有道的再來人。打聽之下,才知道是一個作苦工的老僧,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平常收拾吃過的殘羹剩飯充饑,吃飽了就伸伸懶腰,找個角落去睡覺,因此大家便叫他懶殘。李泌知道了懶殘禪師的事跡,在一個寒冬深夜,獨自一個人偷偷去找他,正碰到懶殘把撿來的干牛糞,壘作一堆當柴燒,生起火來烤芋頭。這個和尚在火堆旁縮做一團,面頰上掛著被凍得長流的清鼻水。李泌看了,一聲不響,跪在他的旁邊。懶殘也像沒有看見他似的,一面在牛糞中撿起烤熟了的芋頭,張口就吃。一面又自言自語地罵李泌是不安好心,要來偷他的東西。邊罵邊吃,忽然轉(zhuǎn)過臉來,把吃過的半個芋頭遞給李泌。李泌很恭敬地接著,也不嫌它太臟,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吃了下去。懶殘看他吃完了半個芋頭便說:好!好!你不必多說了,看你很誠心的,許你將來做十年的太平宰相吧!道業(yè)卻不說了!拍拍手就走了。

  白衣山人——李泌到了安祿山造反,唐明皇倉皇出走,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到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局面,他便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guān)鍵所在。肅宗要他幫忙,封他做官,他懇辭不干,只愿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肅宗也只好由他,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叫他先生而不名。這個時候,李泌已少吃煙火食。肅宗有一天夜里,高興起來,找來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爐吃火鍋,因李泌不吃葷,便親自燒梨二顆請他,三王爭取,也不肯賜予。外出的時候,陪著肅宗一起坐車。大家都知道車上坐著那位穿黃袍的,便是皇帝,旁邊那位穿白衣的,便是山人李泌。肅宗聽到了大家對李泌的稱號,覺得不是辦法,就特別賜金紫,拜他為廣平王(皇太子李豫)的行軍司馬。并且對他說:先生曾經(jīng)侍從過上皇(玄宗),中間又作過我的師傅,現(xiàn)在要請你幫助我兒子作行軍司馬,我父子三代,都要借重你的幫忙了。誰知道他后來幫忙到子孫四代呢!

  李泌看到肅宗當時對政略上的人事安排,將來可能影響太子的繼位問題,便秘密建議肅宗使太子做元帥,把軍政大權(quán)付托給他。他與肅宗爭論了半天,結(jié)果肅宗接受了他的意見。

  肅宗對玄宗的故相李林甫非常不滿,認為天下大亂,都是這個奸臣所造成,要挖他的墳?zāi)梗瑹氖恰@蠲诹χG不可,肅宗氣得問李泌,你難道忘了李林甫當時的情形嗎?李泌卻認為不管怎樣,當年用錯了人,是上皇(玄宗)的過失。但上皇治天下五十年,難免會有過錯。你現(xiàn)在追究李林甫的罪行,加以嚴厲處分,間接地是給上皇極大的難堪,是揭玄宗的瘡疤。你父親年紀大了,現(xiàn)在又奔波出走,聽到你這樣作,他一定受不了,老年人感慨傷心,一旦病倒,別人會認為你身為天子,以天下之大,反不能安養(yǎng)老父。這樣一來,父子之間就很難辦了。肅宗經(jīng)過他的勸說,不但不意氣用事,反而抱著李泌的脖子,痛哭著說:我實在沒有細想其中的利害。這就是李泌“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大手筆。唐明皇后來能夠自蜀中還都,全靠他的周旋彌縫。

  山人自有妙計肅宗問李泌剿賊的戰(zhàn)略,他就當時的情勢,定出一套圍剿的計劃。首先他斷定安祿山、史思明等的黨羽,是一群沒有宗旨的烏合之眾,目的只在搶劫,“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欲速,夫王者之師,當務(wù)萬全,圖久安,使無后害。”因此,他擬定戰(zhàn)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xùn)|,隔斷盜魁四將,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讓盜眾能通關(guān)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shù)千里,其精粹勁騎,不逾年而蔽。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征各路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帝子建寧王李談為范陽節(jié)度大使,北并塞,與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肅宗統(tǒng)統(tǒng)照他的計劃行事,后來都不出其所料。這便是李泌的“挫其銳,解其紛”的戰(zhàn)略運用。

  后來最可惜的,是唐肅宗急功近利,沒有聽信李泌的建議,致使河北沒有徹底肅清,仍然淪陷于盜賊之手,便自粉飾太平,因此而造成歷史上晚唐與五代之際華夷戰(zhàn)亂的后遺癥。

  為了特別褒揚久被埋沒的李泌長才,再略加說明他的行誼事績。肅宗為了盡快收復(fù)首都長安,等到郭子儀籌借到西北軍大集合的時候,便對李泌說:“今戰(zhàn)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李泌就說:如果動用大軍,一定想要速得兩京,那么賊勢一定會重新強盛,我們?nèi)蘸髸偈艿嚼_。現(xiàn)在我們有恃無恐的強大兵力,全靠磧西突騎(騎兵)、西北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師,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關(guān)東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等情況,春天來得較早,氣候容易悶熱,騎兵的戰(zhàn)馬也容易生病,戰(zhàn)士們思春。也會想早點回家,便不愿再來輾轉(zhuǎn)作戰(zhàn)了。那么,淪陷中的敵人,又可休養(yǎng)士卒,整軍經(jīng)武以后,必復(fù)再度南來,這是很危險的辦法。但是肅宗這次,卻堅決地不聽李泌的戰(zhàn)略意見,急于收復(fù)兩京,可以稱帝坐朝,由此便有郭子儀借來回紇外兵,從元帥廣平王等收復(fù)兩京的一幕出現(xiàn)。

  兩京收復(fù),唐明皇還都做太上皇,肅宗重用奸臣李輔國。李泌一看政局不對,怕有禍害,忽然又變得庸庸碌碌,請求隱退,遁避到衡山去修道。大概肅宗也認為天下已定,就準他退休,賞賜他隱士的服裝和住宅,頒予三品祿位。

  另有一說,李泌見到懶殘禪師的一段因緣,是在他避隱衡山的時期??傊?,“天道遠而人道邇”,仙佛遇緣的傳說,事近渺茫,也無法確切地考據(jù),存疑可也。

  英雄退步學神仙李泌在衡山的隱士生活過不了多久,身為太上皇的唐明皇死了,肅宗跟著也死了,繼位當皇帝的,便是李泌當年特別加以保存的皇太子廣平王李豫,后來稱號為唐代宗。代宗登上帝位,馬上就召李泌回來,起先讓他住在宮內(nèi)蓬萊殿書閣,跟著就賜他府第,又強迫他不可素食,硬要他娶妻吃肉,這個時候,李泌卻奉命照做了。但是宰相元載非常忌妒他的不合作,找機會硬是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暗地對他說,先生將就一點,外出走走也好。沒多久,元載犯罪伏誅,代宗立即召他還京,準備重用。但又為奸臣常衰所忌,怕他在皇帝身邊對自己不利,又再三設(shè)法外放他出任澧郎峽團練使,后再遷任杭州刺史。他雖貶任地方行政長官,到處仍有很好的政績,這便是李泌的“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自處之道。

  當時奉命在奉天,后來繼位當皇帝,稱號為唐德宗的皇太子李適,知道李泌外放,便要他到行在(行轅),授以左散騎常侍。對于軍國大事,李泌仍然不遠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議,代宗也必定采用照辦。到了德宗繼位后的第三年,正式出任宰相,又封為鄴侯。勤修內(nèi)政,充裕軍政費用。保全功臣李晟、馬燧,以調(diào)和將相。外結(jié)回紇、大食,以困吐蕃而安定邊陲。常有與德宗政見不同之處,反復(fù)申辯上奏達十五次之多??傊麑?nèi)政的處理,外交的策略,軍事的部署,財經(jīng)的籌劃,都做到了安和的績效。

  但德宗卻對他說:我要和你約法在先,因你歷年來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當權(quán),就記恨報仇,如對你有恩的,我會代你還報。李泌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害我的李輔國、元載他們,都自斃了。過去與我要好的,凡有才能的,也自然顯達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我實在沒什么恩怨可報的。但是如你方才所說,我可和你有所約言嗎?德宗就說,有什么不可呢!于是李泌進言,希望德宗不要殺害功臣,“李晟、馬燧有大功于國,聞有讒言之者。陛下萬一害之,則宿衛(wèi)之士,方鎮(zhèn)之臣,無不憤怒反厭,恐中外之變復(fù)生也。陛下誠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德宗聽了認為很對,接受了李泌的建議。李晟、馬燧在旁聽了,當著皇帝感泣而謝。

  不但如此,他做起事來,非常認真負責,曾經(jīng)與皇帝力爭相權(quán)。因為德宗對他說:“自今凡軍旅糧儲事,卿主之。吏禮委延賞(張延賞),刑法委渾(渾堿)。”李泌就說:“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職,天下之事,成其平章,不可分也。若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矣。”德宗聽了,便笑著說,我剛才說錯了話,你說的完全對。

  不幸的是,宮廷父子之間,又受人中傷而有極大的誤會,幾乎又與肅宗一樣造成錯誤,李泌為調(diào)和德宗和太子之間的誤會,觸怒了德宗說:“卿不愛家族乎?”意思是說,我可以殺你全家。李泌立刻就說:“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若畏陛下盛怒而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曰:吾獨任汝為相,不諫使至此,必復(fù)殺臣子。臣老矣,余年不足惜,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為嗣,臣未知得欲其祀乎!”因嗚咽流涕。上亦泣曰:“事已如此,奈何?”對曰:“此大事愿陛下審圖之,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者。”

  接著李泌又提出唐肅宗與代宗父子恩怨之間的往事說:“且陛下不記建寧之事乎?”(唐肅宗因受寵妃張良娣及奸臣李輔國的離間,殺了兒子建寧王李談)德宗說:“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故耳。”李泌說:“臣昔為此,故辭歸,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復(fù)為陛下相,又觀茲事。且其時先帝(德宗的父親代宗)常懷畏懼。臣臨辭日,因誦《黃臺瓜辭》,肅宗乃悔而泣。”(《黃臺瓜辭》,唐高宗太子——李賢作。武則天篡位,殺太子賢等諸帝子,太子賢自恐不免故作:“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搞令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德宗聽到這里,總算受到感動,但仍然說:“我的家事,為什么你要這樣極力參與?”李泌說:“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nèi),一物失所,責歸于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甚至說到“臣敢以宗族保太子。”中間又往返辯論很多,并且還告訴德宗要極力保密,回到內(nèi)宮,不要使左右知道如何處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勿氣餒,不可自裁,他對太子說:“必無此慮,愿太子起敬起孝,茍泌身不存,則事不可知耳!”最后總算解開德宗父子之間的死結(jié)。德宗特別開延英殿,獨召李泌,對他哭著說:“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太子仁孝,實無他也。自今軍國及朕家事,皆當謀于卿矣。”李泌聽了,拜賀之外,便說:“臣報國畢矣,驚悸亡魂,不可復(fù)用,愿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準他辭職。過了一年多,李泌果然死了,好像他又有預(yù)知似的。

  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復(fù)雜的場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間權(quán)勢利害的悲慘斗爭,真是集人世間悲劇的大總匯。況且“疏不間親”,古有明訓(xùn)。以諸葛亮的高明,他在荊州,便不敢正面答復(fù)劉傳問父子之間的問題。但在李泌,處于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父子骨肉之間,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排難解紛,調(diào)和其父子兄弟之間的禍害,實在是古今歷史上的第一人。因此,汪小蘊女史詠史詩,論鄴侯李泌,便有:“勛參郭令才原大,跡似留侯術(shù)更淳”的名句。郭令,是指郭子儀。郭子儀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后的策劃。留侯,是寫他與張良對比??上г谝话闶窌d的偏見評語,輕輕一筆帶過,還稍加輕視的色調(diào),如史評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怪誕,故為世所輕。”其實,查通正史,李泌從來沒有以神仙怪誕來立身處事。個性思想愛好仙佛,只是個人的好惡傾向,與經(jīng)世學術(shù),又有何妨?善用謀略來撥亂反正、安邦定國,謀略有什么不好?由此可見,史學家的論據(jù),真是可信而不能盡情,大可耐人尋味。

  總之,大略講了中唐時期的郭子儀與李泌的歷史經(jīng)驗,說明本章“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效用,見之于文武將相在事功上的成就,可觀可法之處甚多。這段的發(fā)揮就暫且到此為止。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废嚓P(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m.duncanbcholidayh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