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shàn)為(wéi)士(shì)者(zhě),不(bù)武(wǔ);
善(shàn)戰(zhàn)(zhàn)者(zhě),不(bù)怒(nù);
善(shàn)勝(shèng)敵(dí)者(zhě),不(bù)與(yǔ);
善(shàn)用(yòng)人(rén)者(zhě),為(wéi)之(zhī)下(xià)。
是(shì)謂(wèi)不(bù)爭(zhēng)之(zhī)德(dé),
是(shì)謂(wèi)用(yòng)人(rén)之(zhī)力(lì),
是(shì)謂(wèi)配(pèi)天(tiān)古(gǔ)之(zhī)極(jí)。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
這一章是上經(jīng)第十八、十九章的引申,讀古書不能像現(xiàn)在考試的是非題或填空改錯那樣,隨便抓到一句做解,必須將前后文連起來讀,才能讀懂讀通。
武士的精神和修養(yǎng)“士”,在我們現(xiàn)在看是讀書人,代表了知識分子,受過教育的人。我在《論語別裁》中曾經(jīng)說過,上古政治制度下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地方上鄉(xiāng)里之間,十個青年之中,推選一個出來為公家做事,為大眾謀福利,這個被選出的人稱為“士”。古代的士是文武兩方面都要學的,“止戈為武”,拿武器保衛(wèi)國家,所以要學武。文的方面,那個時候,教育事業(yè)都由公家政府負責,所以,上古的知識分子文武兼?zhèn)洹?/p>
文人的代表如孔子,孔子在畫像上帶劍,因為古代的文人文武并重,沒有偏廢。另一個觀念,所謂“士”,代表了“士卒”,就是作戰(zhàn)的戰(zhàn)斗成員,后來古書上叫做“俠客”。另外武功好的人,古代稱為“壯士”或“勇士”。老子說“善為士者不武”,不是說他們不會武功,而是說勇武之士平常并沒有粗暴的行為。我們國家在軍事方面的訓練,是教導一個軍人要行為良好,不可以有粗暴的行為,應該有“士”的修養(yǎng)?,F(xiàn)在寫武俠小說的人不一定懂得武功,更少了解“士”的修養(yǎng),只是憑他們自己的想法去寫,所以并不一定正確。
有一次大家聚會,差不多著名寫武俠小說的人都在座,大家在談笑之間,我說你們不要寫太外行的話好不好!據(jù)我所知,學生有愛看武俠小說的,簡直入了迷,還照著小說上描寫的拳法去打,比手畫腳伸拳出去,結果第二拳兩個人背靠背,向空氣亂打一陣。當時那本小說的作者也在座,他說我們本來不懂武功,所以亂寫,把想得到的以及聽來的武術名詞都寫上去。他又說:“現(xiàn)在我們武術名相都寫光了,把建筑工程也寫上去了,很多化學藥品也寫上去,簡直沒有東西寫了。”但是,他們寫小說還算能為社會服務,寫到最高的武功,看不到粗暴的行為。
我們讀《史記》的《刺客列傳》,司馬遷寫了很多刺客,第一個刺客是荊軻。燕國的太子丹到處找刺客,要去刺殺秦始皇,有武功的人都不敢來,后來總算找到荊軻,千古留名。但是荊軻的武功,如果拿武俠小說來比較,并不算高,但是他很有勇氣。另有一個真的高人,就是蓋聶,他本是一位俠客,個子又小,矮矮的,很粗重的一個人。荊軻去看蓋聶,輕視他言不壓眾,貌不驚人,要找他比武功。荊軻把劍一拔,那個樣子很難看,大概胡子頭發(fā)都豎起來,眼睛睜得像銅鈴那么大??墒巧w聶站在那里雙手一叉,只用兩只眼睛盯住他,荊軻的劍就拔不出來了,只好把劍還進鞘里,轉身走了。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上這段描寫,形容荊軻只有一句話——“不行”。因為荊軻的神沒有練好,蓋聶的神把他一蓋,也就是眼睛那么一看,就把他看垮掉了,他的武器就出不來了。所以,我們看了《刺客列傳》、《游俠列傳》,歸納的結果,就懂得“善士者不武”的意思。真正的大勇,有武功的高人,看不見他有粗暴的行為。那些剛剛學了三天柔道、跆拳道的人,就在手腕上包一個皮圈,站在那里斗狠,好像要打出去的樣子。
第二句話很重要,“善戰(zhàn)者不怒”,做一個大將軍,他的修養(yǎng)是溫和好像沒有脾氣,不輕易動怒。他有高度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具備了戰(zhàn)略最高中心的領導能力,所以“善戰(zhàn)者不怒”。
從靜制動 借力使力“善勝敵者不與”,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給敵人任何一點機會,沒有一點漏洞。比方剛才講武功練好的人,像蓋聶在那里一站,荊軻的劍就拔不出來了,這就是“善勝敵者不與”。蓋聶的氣勢,荊軻沒有辦法抵御,雖然他動都沒有動,正因為他不動,所以沒有漏洞。如果一動有漏洞出來,隨便你如何高明,動輒有漏洞出來,所以靜如泰山就沒有漏洞。不動的哲學道理,應用到人生,應用到做事做人,都要有高度的智慧去體會,并不是光看書就能做到。書是老子寫的,不是我們的學問經(jīng)驗,我們要把老子的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才行。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于做領導的人,要比干部姿態(tài)低下才好。這個“下”并不是不站在上面,是態(tài)度客氣不傲慢。所謂“下”,歷史上許多名將所秉持的行為是“身先士卒”。任何冒險犯難的事,我自己先來,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一切的利益由別人先拿,痛苦困難自己先來。這是“善用人者為之下”的道理,能夠做到了,才懂得道德的真正含義,“是為不爭之德”?!独献印飞习氩克v的“道”,是形而上的道體,下半部專門講“用”,你懂得了“為之下”,才懂得老子所講的“無為”、“不爭”的道理。
“是謂用人之力”,這句話是手段嗎?也可以說是真正厲害的手段。善于用人的力,也就是太極拳善于用對方的力量。太極拳的打法,不是與人比力氣的,是“用人之力”,借對方的力量打?qū)Ψ降?。一般的對抗,對方一拳打過來有五十斤力量,自己起碼要有五十斤力量才能對抗,甚至要六十斤、一百斤的力量才能打敗對方。太極拳不是如此,太極拳“是謂用人之力”,對方打出五十斤力,自己只用一兩之力撥動就行了。對方用全身的力量打出來一拳,只要一躲開,再用兩個指頭一拉,就變成一百斤力量,使對方受傷了。那就是借對方的力量,所謂四兩撥千斤,也就是“用人之力”的道理。
或者說,老子的確是很陰險的,這是一種權術,不是道德了。其實不然,老子所說“用人之力”,是借力打力以完成大家的愿望。
“是謂配天”,這一個道理千萬要記住,否則,“用人之力”就變成手段了。這個行為是以仁慈道德為基礎的,這樣了解原理,才夠得上“配天”,與天一樣的偉大。天有什么偉大呢?“天何言哉!天何言哉!”當人們希望下雨時不下,天也不是人們請才做的,天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的法則,是一個必然的道理,這個必然的道理,也是說明了生生不息。只有仁慈,懂得了這個仁慈——付出并不收回的道理,才懂得老子所講的“德之用”,否則就學壞了,變成陰柔手段。因此,他加一句話,“古之極”,這是中國上古老祖宗的傳統(tǒng)文化,至高無上的,不可變異的原則。因為它高到了極點,所以這個原則是不可以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