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fēng)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1】?!∽砦虈[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2】,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3】。
【1】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2】童巔:山頂光禿,山無草木曰童。
【3】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
歐陽修喜愛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閑記譜,請?zhí)K軾填詞。上闋主要是通過描寫流泉的自然聲響帶來的美妙效果來贊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對歐陽修追求絕妙意境做法得以流傳的欣慰。如首句“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寫瑯琊幽谷,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聲若環(huán)佩,詞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意境。“月明風(fēng)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chǎn)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下片寫鳴泉雖不復(fù)存,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
《醉翁操·瑯然,清園》主要借對流泉聲音的描寫來贊美歐陽修在瑯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籟的悠然自得之情。
詞的上片寫流泉之自然聲響及其感人效果。“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四句為鳴泉飛瀑之所謂聲若環(huán)佩,創(chuàng)造出一個美好意境?,樔?,乃玉聲?!冻o·九歌》曰:“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此用以狀流泉之聲響。清圓兩字,這里是用來說泉聲的清越圓轉(zhuǎn)。在這十分幽靜的山谷中,是誰彈奏起這一絕妙的樂曲?如此以來,動靜之趣立現(xiàn)。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對上面設(shè)問的回答:這是天地間自然生成的絕妙樂曲。這一絕妙的樂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歐陽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寫流泉聲響之無限美妙。“月明風(fēng)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chǎn)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二句說這一樂曲如何打動了荷蕢者。詞作將此流泉之聲響比作孫子之擊磬聲,用荷蕢者對擊磬聲的評價,頌揚流泉之自然聲響。
下片寫醉翁的嘯詠聲及琴曲聲。“醉翁嘯詠,聲和流泉。”二句照應(yīng)上片之只有醉翁歐陽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寫歐陽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瑯琊幽谷聽鳴泉,且嘯且詠,樂而忘還,天籟人籟,完全融為一體。“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說醉翁離開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聲響,但此自然聲響,朝夕吟詠,似帶有怨恨情緒。“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說時光流轉(zhuǎn),山川變換,瑯琊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遠保持原狀。童顛,指山無草木。而水,同樣也不是永遠朝著一個方向往前流動的。這句的意思是,瑯琊幽谷之鳴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來。“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說,山川變換,人事變換,人們因鳴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卻已化仙而去。此處用“飛仙”之典,謂醉翁化為飛仙,一去不復(fù)返,鳴泉之美妙,也就再也無人聆賞了。
結(jié)句“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說,鳴泉雖不復(fù)存在,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在人間。詞作最后將著眼點落在琴聲上,突出了全詞的主旨。
這首詞句式及字聲配搭非常奇特。開頭四句,“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只有一個仄聲字(“響”),其余都是平聲。接著二句亦然。這樣的安排,與此曲所屬宮調(diào)有關(guān)。同時,上下兩結(jié)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鄭文焯曰:“讀此詞,髯蘇之深于律可知。”
蘇軾 :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