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fēng · bīn fēng · pò fǔ
國風·豳風·破斧
jì pò wǒ fǔ , yòu quē wǒ qiāng ;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zhōu gōng dōng zhēng , sì guó shì huáng 。
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āi wǒ rén sī , yì kǒng zhī jiāng !
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jì pò wǒ fǔ , yòu quē wǒ qí ;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zhōu gōng dōng zhēng , sì guó shì é 。
周公東征,四國是吪。
āi wǒ rén sī , yì kǒng zhī jiā !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jì pò wǒ fǔ , yòu quē wǒ qiú ;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zhōu gōng dōng zhēng , sì guó shì qiú 。
周公東征,四國是遒。
āi wǒ rén sī , yì kǒng zhī xiū !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贊美,國風,豳風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lǐng)我們東征,匡正四方之國平息了叛亂??蓱z我們這些戰(zhàn)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虧蒼天有眼!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齊刃鑿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lǐng)我們東征,教化得四方之國秩序井然??蓱z我們這些九死一生人,得蒼天佑護結(jié)局多么良善!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獨頭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lǐng)我們東征,四方之國邊疆鞏固又安全??蓱z我們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慶有余福祿無邊!
破斧賞析
此詩共三章,采用復沓形式,各章僅異數(shù)字。第一章前兩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為生產(chǎn)工具,人們賴以創(chuàng)造財富、維持生計。然這些工具均因為四國之君長年累月服勞役而致破致缺,家計亦因此而處于困苦之中,故爾怨恨深深。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來反映勞役之長之苦;以人們賴以生產(chǎn)勞動的必要條件的毀廢,來反映生活之困。這是以點代面,以個別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關(guān)于這兩句,鄭箋另有說法:“既破毀我周公,又損傷我成王,以此二者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對周公、成王的流言毀謗,這似乎過分拘泥于史事而說得太玄遠了。而將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禮度。人們生活在這么艱難困苦之中,終于有了轉(zhuǎn)機,有了希望:周公率兵東征了。三、四兩句是因果關(guān)系:由于周公東征,所以四國叛亂者驚懼恐慌。毛傳釋“皇”為匡,即四國亂政得到糾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轉(zhuǎn)機,全是周公的功勞,故這兩句從國的角度美周公,亦是敘事中含抒情,是間接的贊頌。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語周公。周公對人民如此哀憐體恤,故逼出第六句:這是很崇高很偉大呀!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從內(nèi)心發(fā)出的歌贊聲,是直接的贊頌。
第二、第三兩章,結(jié)構(gòu)與第一章完全相同,僅換幾個字。“錡”不論解作鑿或鋸,“銶”不論解作鑿還是獨頭斧,均為勞動生產(chǎn)的工具,其在詩中的作用亦與第一章的“斨”同。這頭兩句同樣在“惡四國”。下四句亦是“美周公”,僅換幾個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風易俗。“遒”,毛傳解作固(堅固),鄭箋解作斂(聚合)??资鑵f(xié)調(diào)兩說云:“遒訓為聚亦堅固之義。”即“使四國之民心堅固也”、“四國之民于是斂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歸,家人團聚,萬民團結(jié),國家自然強固。
綜觀全篇,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層遞進,逐層深入的關(guān)系在。“皇”,如解為驚恐,則只是亂政的動搖,還未真正改變;如釋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開始,對人民來說這只是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這是深入到內(nèi)部的變化。最后的“遒”,團聚、強固,則已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了。末二句“嘉”“休”基本同義,亦如第一章,是對周公的德行發(fā)自內(nèi)心的直接贊頌。
不過對此詩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聞一多、程俊英就認為這是東征士卒慶幸得以生還之作。這樣,對詩中一些詞的解釋也就與上面不同。如第一、二兩句的斧、斨、錡、銶均指為武器。第五、六兩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則是指戰(zhàn)士。因有的戰(zhàn)士已戰(zhàn)死沙場,活著的也都離鄉(xiāng)背井與家人久不見面,這些都讓人哀傷。這樣的解釋,與傳統(tǒng)的“美周公”觀點是大相徑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備一說。
⑴豳(bīn)風:《詩經(jīng)》“十五國風”之一,今存七篇。豳,古邑名,在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
⑵斧:圓孔的斧子。
⑶斨(qiāng):方孔的斧子。
⑷四國:指殷、管、蔡、霍,即周公東征平定的四國?;蛞詾橐蟆|、徐、奄四國。一說“四方之國。皇:同“惶”,恐懼。毛傳釋為“匡”,《爾雅·釋言》:“匡,正也。”
⑸哀:可憐。一說哀傷,一說借為愛。我人:我們這些人。斯:語氣詞,相當于“啊”。
⑹孔:很、甚、極,程度副詞。將(jiāng):大。
⑺錡(qí):鑿子,一種兵器。一說是古代的一種鋸。
⑻吪(é):感化,教化。一說震驚貌。
⑼嘉:善,美,好。
⑽銶(qiú):即”鍬“。一說是獨頭斧,一說是鑿子。
⑾遒(qiú):凝聚,穩(wěn)固,團結(jié),安和?!睹珎鳌罚?ldquo;固也。”《鄭箋》:“斂也。”一說是臣服。
⑿休:美好。與”嘉“”將“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