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天經(jīng)智老因訪之①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②。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北柵儒先只固窮④。
忽憶輕舟尋二子⑤,綸巾鶴氅試春風⑥。
今年二月早春時節(jié),冰雪都開始融化了,寒冬時節(jié)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夾帶著幾絲綠色,潺潺涓涓,向東流去。
我寓居他鄉(xiāng),在吟詩作賦中淡泊度日。杏花時節(jié),伴隨著窗外稀稀落落的雨聲,我時常探聽遠方好友的音訊。
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禪學,但病魔纏身;北柵所居住的天經(jīng)精于儒學,又安于窮困。
我忽然想念他們,于是就蕩舟尋訪這二位老友。在春風的吹拂下,我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是何等的風流俊逸!
①天經(jīng):姓葉,名德。智老:即大圓洪智和尚。
②苕(tiáo)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經(jīng)余杭、杭州、湖州等地,進入太湖。
③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zhèn)。禪伯:形容智老精于禪學。
④北柵:天經(jīng)所居。亦位于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zhèn)。儒先:形容天經(jīng)精于儒學。固窮:安于窮困,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⑤“忽憶”句:忽然想起天經(jīng)、智老,便乘輕舟去拜訪他們。
⑥綸巾鶴氅:是六朝以來名士喜愛的穿戴,這里比喻詩人是雅人。綸(guān)巾,用絲帶做成的頭巾。鶴氅(chǎng),用鳥羽做成的外衣。
《懷天經(jīng)智老因訪之》是宋代詩人陳與義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作者懷念天經(jīng)、智老,而去拜訪他們的念想。此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自然清新的筆調表現(xiàn)了詩人平淡閑適之情,未道出詩人是悲是喜,是苦是樂,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紹興五年(1135)正月,陳與義由湖州刺史升任給事中,但與丞相趙鼎議事不合,即托病退居青墩(今浙江德清縣東北)。次年二月,訪問苕溪東岸烏鎮(zhèn)詩友葉天經(jīng)和洪智長老,寫作此詩。
《懷天經(jīng)智老因訪之》作于紹興六年(1136)二月,是時陳與義為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雙,而寓居于青鎮(zhèn)(今屬浙江桐鄉(xiāng))僧舍。詩是為訪兩位摯友而發(fā)。天經(jīng),始葉名懋,陳與義之子陳洪曾拜他為師。智老,即大圓洪智,是位僧人。兩人與陳與義交情甚篤,與義另有‘與智老天經(jīng)夜坐'詩云:“殘年不復徙他邦,長與兩禪同夜鈕。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無數(shù)落天窗。”這已不是一般的融洽和投機,而是心靈的相通和意念的契合。
詩的前兩聯(lián)先從己方落筆。首聯(lián)因春起興,暗寓懷人之意。二月冰融,本是常理,而詩人特別道出“今年”二字,顯出詩人對今番的冰雪消融特別關注,暗示詩人趁春訪友的迫切心理。“苕溪綠向東”五字,準確凝煉地寫出了春水奔流,綠滿苕溪的情景,而且這種春意隨著春水解凍呈現(xiàn)出一種流動蔓延的勢態(tài),顯示出春天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頷聯(lián)是宋詩中的名聯(lián),據(jù)說宋高宗趙構對此聯(lián)極為欣賞?!对娙擞裥肌罚矊⑺袨?ldquo;宋朝警句”。春滿水綠,詩人自然也觸景生情,感慨身世。“客子光陰”,三分苦澀;“詩卷里”,三分無聊,“杏花消息”,三分急迫;“雨聲中”,三分無奈。這兩句味淡意濃的詩句就是這樣充滿了不可名狀的復雜內涵。而且這兩句對仗極工,行文自然,色彩平淡,于不經(jīng)意處顯出深厚的功力。
以下四句轉寫懷人。西庵,北柵,指洪智老和葉天經(jīng)的住所。此處的“多病”和“固窮”,絕對不是對洪、葉二人的單純狀摹,而是緊緊應和”客子光陰”的無聊和落寞、“杏花消息”的企盼和失望,表現(xiàn)出詩人和朋友們失落無奈、同病相伶的情形,同時也表現(xiàn)出詩人與他們有共同的志向和情趣。“忽憶”兩句情調一變,不再拘寫困頓之狀,而是輕靈地展開想象,想象自己駕輕舟踏波尋友的快意,想象自己綸巾鶴氅獨立舟頭的自得,想象朋友間暢敘情懷的溫暖春意。尾聯(lián)筆勢飛動,詩趣盎然,與首句的空靈相應,形成全篇在章法和義理上的雙重統(tǒng)一。
此詩名為“訪之”,而全詩并未實寫訪友。從冰融春醒寫到感慨光陰,從已身寂寥寫到友人窮病,從懷人恩故寫到憶舟訪友,均著虛筆而不寫實行,但實訪之意已深,實訪之味已濃。詩的結句留有無盡的意味,讓讀者去充分想象那以后的一組組動人場景。這種欲擒故縱之筆法令人叫絕。
陳與義 :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詳細]